美国财长耶伦女士最近有点忙,刚结束与中方代表的会谈,就在马德里对着镜头聊起了她的

梅梅谈世界 2025-09-16 11:40:16

美国财长耶伦女士最近有点忙,刚结束与中方代表的会谈,就在马德里对着镜头聊起了她的“时机困惑”——她觉得中国选在会谈期间宣布对英伟达进行反垄断调查,“时机很不正确”。 其实,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的动向从来都不是临时起意的扑克牌游戏。9月15日发布的调查声明,是基于反垄断法框架下的常规执法程序。 英伟达作为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的领头企业,其市场策略和定价机制受到关注并不令人意外。有趣的是。 美方将一次依法进行的监管动作解读为“时机选择问题”,反而让人嗅到一丝“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微妙气息。 回顾历史,美国司法部也曾选择在欧盟峰会期间对谷歌展开反垄断诉讼,而当时并没有人跳出来指责“时机不正确”。 国际监管行动本就常与外交场合重叠,这与其说是时机博弈,不如说是全球治理复杂性的自然体现。 耶伦财长的发言,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外交姿态,旨在将舆论焦点从实质议题转向程序性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耶伦在抱怨“时机”的同时,刻意淡化了另一个关键议题。 中国进口俄罗斯能源的关税问题。她承认那并非谈判核心,这种轻重取舍的手法颇为高明。一方面借英伟达话题释放压力。 另一方面又避免在更具地缘敏感性的能源问题上过度刺激中方,可谓一张一弛、收放有度。英伟达自身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轨迹也值得玩味。 该公司近年来在AI芯片领域几乎形成“软性垄断”,从游戏显卡到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其定价策略和分销机制多次引发行业讨论。 中国监管部门此时介入,与其说是“突发奇想”,不如说是对数字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常态化维护。别忘了,欧盟、英国和美国的监管机构也早已对科技巨头的垄断行为保持高度警觉。 这场“时机争议”还折射出中美科技竞争的新态势。美方近年来频繁使用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等手段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芯片技术。 而中方此次依法启动的反垄断调查,则是在国际规则框架内维护市场秩序的正当行为。两种举措性质不同,但背后都反映出科技自主权争夺的时代脉络。 从谈判策略角度看,耶伦的“时机论”或许是一种巧妙的议程设置手段。通过将舆论焦点引向程序性问题,既表达了对中方立场的不认可,又避免了在半导体产业政策等实质议题上的正面交锋。 这种外交话术虽不新鲜,但在中美关系微妙的当下,却成为双方博弈的标准化动作。说到底,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从来都不只是法律问题,更是政治经济学的高度实践。 中国对英伟达的调查将会按照既有法律程序推进,而美方的“时机质疑”也不会改变这一进程。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两大经济体如何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同时,找到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点。 这才是超越“时机争议”的深层命题。 参考资料:英伟达,被进一步调查 2025-09-15 16:55·京报网

0 阅读:99

猜你喜欢

梅梅谈世界

梅梅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