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

文史小将 2025-09-16 10:24:31

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信源:百度百科——李兰娟) 2020年初,当“封城”两个字从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嘴里说出来时,很多人都惊了。 面对当时各方的犹豫和争论,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坚定提出这一关键举措,最终事实证明,这一决定为遏制病毒扩散、争取全国防控时间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许多人也因此记住了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领域的权威专家。 可鲜有人想到,这位在医学界拥有崇高地位的顶尖专家,早年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 是什么样的底气,让她敢下如此重大的决断? 在李兰娟还是个“赤脚医生”的时候,说白了,就是没什么就自己造什么,医疗站里缺设备少药品是家常便饭。 等是等不来的,她干脆带着村民们自己上山采药,亲手学着炮制。 一根小小的银针,一把不起眼的草药,就成了她治病救人的全部家当。 这种“手里有什么就用什么”的思路,后来被她带进了顶尖的科研实验室。 当李兰娟决定攻克“人工肝”这个当时没人敢碰的难题时,启动资金只有三千块。 这和当年上山采药的处境,本质上没什么两样,都是在几乎一无所有的困境里硬生生杀出一条路。 后来,世界领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真的被她搞出来了,救了无数重症肝炎患者的命。 从一把草药到一个尖端医疗设备,平台变了,但那种从零到一的创造逻辑,始终没变。 更牛的是,技术成功后李兰娟无偿分享,骨子里还是那个为大众服务的朴素初心。 李兰娟一生坚守着一句信条,医生,就应该出现在离炮火最近的地方。 她常说,只有真正靠近病人,靠近疫情的源头,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对她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长年累月在一线磨出来的本能。 这种“贴着现场”的习惯,其实早在她当“赤脚医生”的年代就已经养成。 那时候的农村医疗条件极其艰苦,没有完善的诊疗设备,也缺乏系统的培训。 李兰娟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田埂小道、泥泞山路,她都得一个个踩过去。 乡亲们生病常常是在半夜叫门,她无论刮风下雨,都要第一时间赶去病人家中。 靠着这样的磨炼,她学会了用耳朵去听病人的呼吸,用手指去摸体温,用肉眼去观察病情的微小变化。 那些汗水和泥土里的日日夜夜,让李兰娟对疾病的反应几乎变成了一种身体记忆,看到、听到、闻到一点异常,她就能立刻判断出问题的方向。 正是这种扎根一线的敏锐嗅觉,塑造了她后来的职业风格。 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之后的H7N9禽流感,每一次重大疫情,她总是第一个走进高危病区的人。 别人还在权衡风险,李兰娟已经穿上防护服冲到最前线,亲自查房、收集数据、研判病情。 她相信,只有在第一时间掌握最原始的临床信息,才能给出真正有效的防控方案。 到了2020年的武汉疫情,那一年的李兰娟已经年过七旬,本可以留在后方指导工作,却坚持亲自带队进驻武汉重灾区。 她每天睡眠不足三小时,白天奔波于重症监护室,晚上还要整理当天的病例资料。 防护面罩在她脸上留下深深的压痕,长时间的戴口罩让她的耳朵磨破出血,但她几乎从未离开病房。 她的判断不是靠远在后方的冷冰冰报表,而是来自一线最真实的温度和触感,那些病人的呼吸频率、血氧变化、病毒传播的细微迹象,都是她决策的依据。 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果断提出“封城”的建议。 那不是凭空的推测,而是站在风暴中心得出的切身感受。 李兰娟的决策为什么总能又快又准?因为她脑子里装着两套系统,一套是中医的直觉和整体观,另一套是现代医学的严谨和逻辑。 她最早的医学知识,是靠着看书和请教老中医自学来的,这让她养成了敏锐的直觉。 1970年,她被保送进大学,开始系统学习现代科学。 但她没有扔掉老东西,而是让两种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在自己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李兰娟的故事告诉我们,最高明的智慧,往往就藏在最基层的实践里。

0 阅读:510

猜你喜欢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