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纥)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是古代丁零人的后裔。丁零人公元前5世纪游牧在我国最北方的民族,分为东西两支,东支游牧于当代的贝加尔湖以南地带,西支游牧于当代的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匈奴人西迁后,丁零人也逐渐南移。 “回纥”是丁零人中的一支。回纥部众早期在漠北游牧,到5世纪左右时,迁到了土拉河及天山北部一带游牧。公元6世纪中叶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的突厥部崛起,建立了汗国。突厥汗国最盛时,其疆土广阔“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这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形成一个疆域广大的帝国,其依仗的也是强大的军事力量。由于没有共同的文化、经济基础,一旦军事优势被打破后,就会迅速四分五裂,或者出现另外一个强权人物后也会发生分裂。 隋朝时,突厥分裂成东西两个大帝国。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派名将李靖统军十万,分六路进攻突厥,唐军生擒东突厥颉利可汗。几年之后,唐军又击败西突厥。后来突厥人利用唐政府忙于和吐蕃之间大战,东山再起,成为一个拥有原东突厥领地的汗国,人们称之为后突厥。后突厥在游掠过程中不断受到中原王朝的打击最后内部四分五裂,分别被唐王朝接管安置。 在反抗突厥的斗争中,回纥人逐渐壮大,形成了以回纥为中心的部落联盟,主要由九个部落组成,史称九姓回纥。他们分别是: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拔悉蜜、葛逻禄、药罗葛等九个部落。回纥部的首领则世袭产生于“九姓”中的“可汗姓”,即“药罗葛氏”。 回纥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唐王朝和突厥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他们先后帮助唐军攻突厥、伐朝鲜、消灭薛延陀。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人攻杀了突厥的最后一任可汗白眉可汗后,建立了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之间的大汗国。回纥和唐王朝自始至终有着良好的友谊,帮助唐王朝平定了安史之乱,收复长安和洛阳。虽然回纥兵在帮助唐王朝的同时,也对他们所经过的农业地区进行了大肆抢掠。尤其是收复东京、洛阳后,回纥兵“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甚至还纵火焚烧寺院,死亡达万人。但在总体上唐王朝和回纥保持了好的关系。 据记载,在唐肃宗到唐宪宗的五十年间,唐王朝有7位公主嫁回纥可汗,而回纥可汗也给唐王朝进贡了宝马、貂裘等珍品。唐贞元四年(788年)回纥自请改为回鹘,主要是取“捷鸷犹鹘”之意。鹘是一种鸟类,主要是指隼科,人们常常把游隼称之为鹘,把燕鹘称之为土鹘。杜甫曾有诗云“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宋朝皇帝为何一生不穿黄色龙袍?也没有自称朕,反而自称官家?要问古代社会,什么颜色
【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