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吠陀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从西北方向迁徙进入印度北部。

历史并不说事 2025-09-15 06:42:04

. 什么是吠陀文明? 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从西北方向迁徙进入印度北部。根据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献《梨俱吠陀》的记载,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北印度后,经过一段时间,又向整个恒河流域以及文迪亚山脉以南的印度南部继续扩张。整个扩张的过程伴随着战争,当地的土著居民被雅利安人征服,雅利安文化也逐渐成为当时印度河流域文化的主体,当地土著文化的一部分也被雅利安人吸收。 雅利安人迁徙、扩张和定居的时期,在印度史上被称为“吠陀时代”。古老的文献《吠陀》记载了这一过程,后来形成的印度教,将这一经典当作是先知的启示,也成为他们遵从的最高教义。一直到今天,印度教的宗教礼仪依然沿用吠陀教义。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已经有了宗教崇拜,后来婆罗门教尊奉的诸神,在早期吠陀时代已经有了雏形。因为雅利安人父系氏族的影响,男性崇拜渐渐形成,祭祀的过程也变得更加复杂,婆罗门祭祀的地位在当时已经变得重要起来。 因为不断地扩张,雅利安人和土著居民之间的战争不断,因为两者体型上的差异,雅利安人主导了战争的走势,他们不断地胜利,打败了土著居民,将他们变为奴隶,或者驱赶到远处的山中。伴随着战争,雅利安文化也不断地被传播,渐渐形成了早期的吠陀文明。在这一时期,可能出现了贵族阶层,但是因为种姓分化尚未形成,所以区别并不明显。因为经济得到了繁荣,所以工匠和商人已经作为社会独立的职业出现。 从公元前900年开始,到公元前600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后期吠陀时代。关于这一时代的情况,《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中都有记载。在这一时期,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得非常重要,祭祀的地位得到了确立。雅利安人通过战争扩张,势力已经遍布整个恒河流域和印度南部一些地区。扩张带来的是王权观念的强化,这时的行政和商业中心也逐渐发展起来。种姓制度在这一时期也得以确立。 最初,种姓制度被称为“瓦尔纳”,意思是肤色、品质。种姓制度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依次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的地位最高,他们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这类人一般都是僧侣。刹帝利是贵族,他们掌握政治和军事权力。而从事农牧业活动和工商业活动的自由民,则被称为吠舍。最后是地位低下的首陀罗,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有些终身都是奴仆身份,只能做低贱的杂活。这一时期形成的种姓制度,影响了印度后来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无法摆脱这种制度带来的限制。

0 阅读:0
历史并不说事

历史并不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