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后,陈兵9万的沙俄,为何甘愿退出伊犁九城?晚清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就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这场战争,有很多人或许会好奇,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的左宗棠,最后为何没有乘胜追击拿下伊犁九城? 一、力挽狂澜的左公 到晚清时期,整个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库亏空,基本是家徒四壁的情况,那时候的晚清政府其实和西方列强已经打过几场仗了,但基本上是打一场输一场。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沙俄侵占新疆的行为基本上都是不支持打仗的态度,只有左宗棠一个人,力排众议,向慈禧上书劝谏。 在向慈禧的谏言当中,详细分析利弊,点明新疆重要性。作为边防要塞,新疆一旦失守,整个西北就都会失守。 陈明利弊后左宗棠更是自请上前线,以身作则,彼时的左宗棠已是不惑之年,却依然选择跟随着清军部队亲赴战场。 清政府国库亏空拨不出军饷,左宗棠就让红顶商人胡雪岩去筹集军饷,甚至自掏腰包上战场打仗。 收复新疆之战是一场英俄土中亚都参与的复杂战争,阿古柏部绝对不是乌合之众,浩罕士兵装备先进的英式武器,与俄军身经百战,即便如此左宗棠也仅用一年的时间便收复新疆。 并在沙俄熊口中夺回大部分伊犁,这绝对是近代军事史上的奇迹和重大外交胜利,衰落的帝国在外部压力下团结在一起击败强敌,可惜满清国运到此为止了。 二、最后时刻退出伊犁九城 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新疆收复战打到最后,左宗棠甚至抬棺出征,如此悲壮的情况之下,为何左宗棠最后没有选择直接攻下伊犁? 当年这场战争虽然是大获全胜的,但伊犁的位置太过于特殊,它位于新疆区域,西部是连接整个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枢纽。 正是因为战略价值的特殊性,所以几乎是一路打一路败的沙俄,被打到最后士气低涨也仍然占据着这个地方。 而打到后期这场新疆收复战左宗棠花费了太多的兵力财力,清政府朝廷认为,与其继续消耗打仗还不如和沙俄用外交方式解决伊犁问题。当时的沙俄虽然坐拥9万精兵,但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和清政府谈判。 主要原因有三,第1点是前面所提到的在和左宗棠的部队对战过程中,沙俄屡战屡败。 打仗的时候军心是非常重要的,新疆保卫战初期,沙俄或许是信心满满的,但是几场对战下来一直都在失败自然军心也开始溃散了。 第2个原因也是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1877年到1878年,沙俄和土耳其之间开启了第10次战争。 沙俄和土耳其的战争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768年,两个冤家帝国之间互相攻击。 到了1854年,伴随着英法两国对沙俄帝国宣战,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 在这一次战争中沙俄可谓是输的一败涂地,之后爆发了多次俄土战争都不尽如人意,1877年开始爆发的第10次俄土战争,只能是吸取教训之后,再不断的整顿新的策略改革。 但近百年的战争对沙俄的影响是很大的,事实上到第10次俄土战争时期,沙俄的状态是国力兵力都虚空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又遭遇了左宗棠率领的精锐部队,东扩失利,而此时清政府在慈禧的错误指令下又决定求和,沙俄当然是借坡下驴。 第3个原因,是清政府当时有意向沙俄求和,沙俄也不想继续打下去了,清政府既然愿意让步求和,沙俄也想先了解试探清政府的底线。 清政府朝廷在当时已经是强弩之末,所以哪怕在新疆保卫战胜利的情况之下,仍然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割让了大面积的伊犁土地。 对沙俄来说,既然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够让清政府朝廷割地赔款,自然也没必要继续僵持着打下去,还能保存一部分兵力,回去继续对付土耳其,损失也不算太大,自然也就同意了。 新疆收复战的意义 其实最终的谈判仍然是丧权辱国的,在后期清政府朝廷和沙俄签订的协议书当中,沙俄侵占了中国西部将近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时至今日这些土地都没有拿回来,当年的伊犁也是被一分为二。后世的影响持续深远,伊犁在被割去了将近大半土地的情况下,西北区域后续发展长期受损。 而当初沙俄在伊犁这块区域短暂的殖民统治,也让新疆民族内部产生了矛盾,这也是此后边境不稳定的一个暗雷。 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放军解放边疆,新疆这块地区才算是真正的迎来了和平,如今新疆伊犁这一块仍然是一带一路当中重要的枢纽。 最需要感谢的就是当年坚持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解放全国的解放军,一个保住了新疆这块土地,一个推动了新疆的稳固发展。 新疆收复战是晚清时期,清政府的最后一场胜利之战。尽管现在史学界有很多人对左宗棠也出现不一样的评价,但无论历史最终如何评价左宗棠,都无法改变左宗棠在新疆收复战中的卓越贡献,他也确实当得起民族英雄4个字。 参考文献: 《清史列传》 《清史稿》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陈兵9万的沙俄,为何甘愿退出伊犁九城?晚清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
白翠评历史
2025-09-14 18:41:44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