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 1999年马云第一次到我家,找我投资,我看了他一眼,就觉得这个人面相十分奇特,但是聊了一晚上,这个人迟迟不肯开口,让我很疑惑。”
向太回忆,丈夫向华强第一次见到马云的时候,觉得他张先非常特别,说话是手舞足蹈,尤其是两栖互联网的时候,但是他说话的内容让人听不懂。
因为在当时,互联网在中国还是比较新鲜的东西,马云描述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等对互联网的愿景,在向太夫妇中就是“天书”。
据向太回忆,那天马云聊了整整一下午互联网的未来,但是却没有主动提出投资的需求。
这就让向太非常奇怪,明明是来找投资人,可为什么不开口说钱的事。
向太觉得,马云可能是认为他不懂互联网,所以就没好意思开口。
但是向太也说了,如果他但是少开口,我们也会投几百万美金,就当是投了一部戏。
还好向太没有投资,2002年互联网泡沫爆发,如果当时投资,资金就很有可能打水漂、
互联网危机结束之后,马云在之后又开始重新集资,最终遇到了孙正义,为阿里巴巴拿到了资金。
当时马云找到孙正义的时候,在听完讲对阿里巴巴的模式阐述后,只用6分钟就决定投2000万美金。
之所以这么干脆,是因为孙正义对全球互联网趋势的精准判断。
他要求团队“在中国寻找下一个雅虎”,而马云的B2B模式刚好符合。
马云在进行第一轮融资的时候也很有意思,有500万美金上来自高盛、富达等国际资本。而非本土资本。
因为本土资本追求的短期回报,对于这种未知的“互联网”他们是不可能砸下重金。
1999年的中国互联网,还处于“拨号上网”时代,网民规模仅400万。
向太夫妇的投资重心仍在影视行业,对互联网的认知停留在“高科技噱头”层面。
而马云已敏锐捕捉到中小企业全球化机遇,提出“用互联网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
这种超前性,让马云在融资路上屡屡碰壁。
据《书生马云》纪录片记载,他1995年进京推销“中国黄页”时,被拒绝、被敷衍是常态。
但正如他在长安俱乐部媒体见面会上所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
那些在1999年错过阿里巴巴的投资者,或许正是倒在了“明天晚上”的黑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