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统派邱毅的话很令人心酸,如果两岸统一继续拖下去,拖到30年乃至50年以后

九鼎观世道 2025-09-12 13:16:32

台湾知名统派邱毅的话很令人心酸,如果两岸统一继续拖下去,拖到30年乃至50年以后,像他一样具有中国心、中国情的人都已经作古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看到台湾知名统派人士邱毅的访谈,心里确实五味杂陈。他说得很直白:如果两岸统一的事情再拖几十年,等到像他这样还有中国认同、民族情感的老一代人都不在了,台湾社会“心向祖国”的声音恐怕真的就要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们看看2024年台湾社会的现实,新一代的身份认同变化,已经不是简单的数据可以解释。 各大机构的民调显示,18到39岁的台湾年轻人,仅有极少数自认是中国人。这种比例,放在十年前都难以想象。过去家家户户都还会讲“老家在福建”“祖籍广东”,如今很多年轻人连“祖籍”在哪都不清楚。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台湾的文化已经偏离。走进台湾的校园,很多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材,已经很难再看到“中华文化”浓墨重彩的表达。 很多传统诗文、经典历史故事被台湾精简甚至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在地文化”“多元族群”以及大量的本岛史、殖民史。 孩子们学到的“自己的故事”,变成了荷兰、清朝、日本,再到现代台湾的拼贴。中华文明的传承感、文化血脉,被慢慢稀释掉。 而且台湾的娱乐、影视、出版、甚至生活美学中,中华元素也越来越淡。早些年春节、端午、中秋,还是全岛最隆重的日子,家家户户贴春联、包粽子、做月饼。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把西方节日当成新潮时尚,圣诞、万圣节、情人节成了朋友圈的热门话题。书店畅销榜上,日系、欧美风格的畅销书占据大半,传统经典、古典诗词、中华美学逐渐成了“老一辈的回忆”。 曾经红遍两岸三地的台湾综艺、偶像剧,主打的还是“华语流行”,如今更强调“本土语境”。不少流行歌手在歌词里用闽南语、客家语,强调“在地经验”。 艺术展览、公共活动也常常宣传“台湾独特的人文风景”。这种“去中国化”的文化潮流,其实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年轻人的世界观和身份归属感。 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在悄悄变化。比如,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出国选择日本、韩国、新加坡,而不是到大陆交流学习。两岸婚姻、亲情往来的比例逐年下降。 台湾街头的简体字逐渐减少,繁体字“正体文化”被有意强化,甚至有些学校鼓励学生用台湾本地拼音而不是汉语拼音。连饮食习惯、传统礼节,也在新一代中出现了断层。 这些变化,不单是教育和政策的结果,更是整个社会环境、媒体舆论、流行文化共同推动的结果。 民进党政府的确有系统性做法进行课纲调整、历史教材再编、媒体宣传引导,但更深层的,是一种社会氛围的转变。 这一代人长大后,自然而然地把“台湾就是台湾”当成共识,“中国”变成了一个遥远、抽象、甚至有争议的符号。 美国等外部势力的介入,也给这种文化分野推波助澜。美式流行文化、价值观、民主叙事不断被包装成“现代文明”,让部分台湾青年有意无意疏远两岸传统联系。 每当两岸有风吹草动,台媒大多用对立、紧张、危险的语气报道,“大陆”成了新闻里的“他者”。久而久之,心理距离已经远远超出地理距离。 这样的趋势如果持续下去,等到三十年后,台湾社会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恐怕只剩下历史照片。到那时,不管是和平统一还是其他方式,都会碰上更深的“文化隔阂”和心理障碍。毕竟,文化一旦断层,情感纽带也会慢慢消失。 趁现在,两岸还有不少人记得彼此的血缘、故事和共同的节日风俗,其实最宝贵的就是这种文化共识。未来如果真想让统一变得顺理成章,光靠政策远远不够,更需要用文化、教育、交流把失落的认同重新找回来。 你觉得台湾社会的这些文化变化,会不会让两岸越来越陌生?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九鼎观世道

九鼎观世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