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一名男子竟在朋友圈公然发布诋毁,一句半带嘲讽的评论配着升旗图发了出去,

小小秦卿 2025-09-12 11:16:25

9月4日,一名男子竟在朋友圈公然发布诋毁,一句半带嘲讽的评论配着升旗图发了出去,时间是中午12点42分,朋友圈可见范围设的是“仅朋友”,但他忘了,这里面有人截图只要三秒。 举报是在不到一个小时后进系统的,枣阳公安网安那边接到电话,说有人在朋友圈骂“九三阅兵”,配图还用了官方直播画面,语气不尊,内容引争议,听说是老同事看到了实在憋不住才报的警,那天晚上公安局技术科连夜拉了通讯数据,导出了IP和发布时间。 那个男的是做小工程监理的,姓孟,38岁,常年用手机办公,微信朋友圈更新很频繁,喜欢转各类视频,还偶尔评几句时政。他发完那句话之后其实删了,但被截图的版本已经被转进了两个微信群和一个本地论坛的“闲聊区”,有人直接@网警,说“这种人查一下有没有问题”。 第二天下午孟某就被带走了,地点是在小区门口便利店,他刚扫完一瓶矿泉水准备进门,走了不到三步,后面来了俩穿便衣的直接叫了他名字,带上车之后人就一直低头说“没意识到这么严重”,但不肯说动机,只反复说是“冲动了一下”。 之后公布的处罚依据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6条,说的是散布侮辱国家行为,扰乱公共秩序,可以处以行政拘留。公安在公告里用了“快速处置”这个词,朋友圈那句评语也没有打码,全文原样写出来,下面评论里不少人在转发,有的说“活该”,也有问“这是违法了吗”。 那句话到底是不是在法律意义上触线,现在讨论的人其实分成了两拨,一边说公民言论自由也得有界限,不能拿民族尊严开玩笑,另一边则觉得,朋友圈不是公共平台,凭什么朋友之间聊天也要上升到“扰乱公共秩序”。这类讨论最近几年其实很常见,但这次热度高是因为它碰上了国家重大纪念日。 有个细节是值得注意的,公安机关这次把“朋友圈可见范围”和“传播路径”都写进了通报,意味着他们在处理这类言论时并不只是看原始发言,还看它有没有形成“公众影响”,这跟以往只看言论本身的做法稍有不同。 孟某拘留的消息发出当天晚上,微博上有个本地账号发了相关截图,不到三小时转评过万,其中最热的一条评论写的是:“不是不能说话,是你得知道什么时候不能乱说话。”现在再去搜那条朋友圈内容已经看不到了,但很多转发评论都还在,说得直接一点——删不删不是重点,有没有人截图才是。 你觉得朋友圈是不是私人空间?那种“仅朋友可见”的设置,到底能不能保护我们说话的边界?欢迎你也说说看自己的想法。

0 阅读:50
小小秦卿

小小秦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