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被毒杀后,吴用为何要带着花荣一同自杀,只因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吴用原本只是东溪村一名私塾先生,他所擅长的智谋,更多体现在对江湖规则的掌控以及在人情世故的算计上。 吴用的“成名之战” 是“智取生辰纲”,他精准借助天时(黄泥岗的酷热天气)、地利(偏僻无人的山道)与人情(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分歧),将杨志耍得晕头转向,对人性弱点的把握可谓精准至极。 可一旦跳出 “江湖” 这个范畴,面对 “庙堂规矩”,吴用的智谋就显得稚嫩起来。 比如在江州劫法场之前,吴用想出了伪造蔡京家书的计谋。这个计划似乎毫无破绽,但当家书送到江州知府蔡九手中时,却被他的幕僚黄文炳一眼看穿。 因为信中的称谓格式与印章规格,完全不符合官场规则, 吴用对其中的认知仅仅来源于民间的传闻和戏曲演绎,误以为宰相府的书信和乡村财主家的便条没什么差别。 随着梁山泊的势力渐渐壮大,“未来该走向何方” 成为摆在众人面前的主要问题。 宋江提出的 “招安” 路线,得到了吴用的全力支持与推行。 在吴用的认知里,“获得朝廷的认可” 是他们这群 “草莽之人” 能得到的最好结局。他坚信,凭借梁山的实力,完全能够和朝廷展开谈判,用武力作为筹码换取体面的身份和稳定的生活,甚至把招安看作是一场 “依靠智谋和实力就能获胜的博弈”。 于是,吴用辅佐宋江,一边多次击退朝廷的进攻以显示梁山的实力,一边又释放出愿意归顺的善意。 然而,吴用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 ,在他眼中这场关乎梁山未来的 “博弈”,在朝廷看来不过是一场对 “贼寇” 的 “驯化”。 后来,吴用才慢慢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他和宋江,乃至整个梁山集团,从来都不是朝廷的 “谈判对象”,而只是棋盘上一颗随时可以丢弃的 “棋子”。 在蔡京、高俅等权臣的眼中,梁山势力只有两种结局:要么被彻底消灭,要么被利用到毫无价值,根本不存在 “共享荣华富贵” 的可能。 招安的本质,并非朝廷对梁山的让步,而是一种成本更低的 “剿匪手段”,先用官职和名利作为诱饵,将梁山众人 “收编”,再给他们戴上 “枷锁”,驱使他们去攻打强大的方腊。 等梁山和方腊两败俱伤、实力消耗殆尽时,朝廷再收回 “枷锁”,把他们彻底 “关入牢笼”,随时都能动手清除。 征讨方腊的经过,正是这个 “秘密” 逐渐暴露的过程:梁山好汉伤亡惨重,三不存一。 看着昔日一起作战的兄弟一个个倒下,吴用心中的怀疑开始滋生,他们真的能换来朝廷的 “善待” 吗? 宋江的死亡,成为压垮吴用幻想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朝廷任命的楚州安抚使,宋江却轻易的被高俅、蔡京用一杯毒酒夺去了性命。 宋江的死,不仅宣告了 “招安” 的彻底失败,更让吴用意识到,自己一辈子的心血都白费了, 他作为 “招安计划” 的主要设计者,最终亲手把梁山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恐慌开始席卷吴用, 他并非害怕死亡,而是恐惧那种 “被算计到死,却没有任何反抗能力” 的绝望。 作为梁山的 “智囊”,吴用一辈子都在算计别人,最终却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智谋,在权臣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此时的吴用,已经没有退路:一方面,他是梁山的 “智囊”,宋江死后,朝廷要 “斩草除根”,他必然是下一个清算的对象;另一方面,他也没有能力反抗, 征讨方腊之后,梁山的精锐力量近乎损失殆尽,人心涣散,仅凭剩下的力量,想要再次举旗反抗,无疑是以卵击石。 于是,吴用找到了花荣。在蓼儿洼宋江的坟前,他对花荣说:“我心中一直感念宋公明的恩情道义,实在无法割舍这份情分,正打算在这里自缢身亡,好让魂魄能和兄长相聚。至于我死后的事情,就托付给贤弟你了。” 这番话,表面上看是对花荣的 “托付”,实际上却是在暗示花荣跟着他一同走。, 紧接着,吴用又补充说:“贤弟,你听我说,我孤身一人,死了也没什么牵挂。可你有妻子儿女在身边,要是你出了意外,他们以后依靠谁呢?” 从表面上看,这是在为花荣考虑,实际上却是典型的 “激将法”。花荣本来就因为宋江的死心神不宁,思考问题远不如吴用周密,立刻回应道:“这事不用担心,家里已经有足够的财物维持生活,妻子儿女也自然会有人照顾。” 说完,两人相对着痛哭一场,最终一起在宋江的坟前自缢身亡。 吴用拉着花荣一起赴死,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一方面,他深知花荣对宋江的感情,在他看来让花荣字数,能让花荣避免日后被朝廷清算的屈辱;另一方面,花荣武艺高强,在梁山剩余的势力中仍有不小的影响力。如果花荣知道了宋江被毒杀的真相以及朝廷的险恶用心,极有可能举旗反抗 ,但此时的梁山早已元气大伤,根本没有能力和朝廷对抗,这样的反抗只会让更多人白白丢掉性命。 吴用拉着花荣一起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为了避免这场 “没有意义的牺牲”,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结了所有可能发生的 “后续悲剧”。
宋江被毒杀后,吴用为何要带着花荣一同自杀,只因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吴用原本
帝王八卦
2025-09-12 10:57:01
0
阅读:91
用户11xxx51
既然当了强盗就不要和公务员抢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