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我父亲是侵华日军,我从不吃中国菜,因为我不配,我也不生小

在下雒无畏 2025-09-12 09:28:13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我父亲是侵华日军,我从不吃中国菜,因为我不配,我也不生小孩,因为我的身上流着恶魔的血液。这样的血脉,必须要在我这一代终结。”   途经中国前往诺门坎战场的火车上,满车厢飘着中式菜肴的香气,村上春树却始终抱着自己带来的罐头,一口未动,。   后来在一场宴席上,面对满桌精致的中国菜,他依旧全程未伸筷子,甚至当众说“这辈子都不会吃中国菜”。   这份近乎执拗的抗拒,并非源于口味差异,而是藏着他对侵华战争难以释怀的复杂心绪。   村上春树的这种复杂心理来源于他的父亲。   他的的父亲在1938年被征召入伍,战争结束的时候回到了日本,后来继承了一座寺庙。   父亲很少主动提战争,却总在私下诵经,村上春树问起的时候,父亲说是为了死去的战友和中国人。   父亲偶尔提及的侵华战争片段,尤其是“用军刀砍下中国战俘头颅”的残忍描述,像烙印一样刻在他心里。   尽管后来他花了五年时间调查,确认父亲未参与南京大屠杀,卸下了部分心理包袱,但“父亲曾是侵华日军”的事实,还是让他深刻意识到一个道理。   战争的伤痛不会因个体未直接施暴而消失,作为侵略者的后代,有责任记住这段历史,不让真相被时间掩埋。   他曾在采访中说“如果连我们都忘了,那些逝去的无辜生命,就真的白死了”,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历史的敬畏,推着他不断用文字和行动发声。   他用作品一遍遍地直面侵华战争的真相,从不敢回避。   早年他的小说风格偏西化,清新疏离,很少碰历史题材,在日本文坛像个“异类”,后来干脆去了欧美。   可199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看到诺门坎战役的资料时,他突然意识到,逃避历史是对过去的背叛。   从那以后,他的笔锋变得尖锐而沉重,开始主动“下到历史的深井”。   1995年的《奇鸟行状录》里,他不再用隐喻,直白揭露日本政府修建海拉尔秘密要塞时,为了保密杀害无数中国人的罪行,还直指“以天皇名义行事的暴力机器”至今仍在。   2017年的《刺杀骑士团长》更直接触及大屠杀事件,他在书里写“日本军杀了太多无辜百姓,争论是四十万还是十万,根本没意义,本质都是对生命的践踏”,一句话戳破了日本右翼试图用数字模糊罪行的把戏。   除了写进书里,村上春树还总在公开场合为历史“发声”。   2012年钓鱼岛问题升温,日本政府忙着灌输民族主义情绪,他站出来批评“这就像街边的廉价酒,喝了让人失智,只会把事情搞糟”。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他又明确说“日本得为侵略反复道歉,直到受害国觉得满意,这不是讨好,是该有的态度”。   他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本书,都像在日本社会投下一颗石子,尤其是刺痛了那些不愿正视历史的人。   日本右翼对他的攻击从来没停过,《刺杀骑士团长》刚出版,就有人发起“拒买村上春树书籍”的活动,说他“抹黑日本”。   因APA酒店事件在中国名声扫地的右翼企业家元谷外志雄,甚至公开污蔑他“为了拿诺贝尔文学奖,故意奉承中国人”。   面对这些声音,村上春树没退缩过,他每次都平静地回应“我只是想把真实的故事讲出来,不让历史被歪曲”。   日本政府对他的态度也很微妙,从不直接表态,却也从不制止右翼的攻击,默许这种“沉默的打压”,仿佛只要没人提,那段历史就能被遗忘。   可村上春树偏要做那个“记着的人”。   他在《弃猫》里写“我们都是落向大地的雨滴,每滴雨都有自己的历史,继承它是责任”。   对他来说,不吃中国菜是愧疚的本能,写进书里是记录的坚持,站出来发声是良知的驱动。   他从来没说过要“替父辈赎罪”,却用一辈子的行动证明,正视历史不是负担,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该有的担当。

0 阅读:102

评论列表

烟月山风

烟月山风

2
2025-09-12 10:52

村上这样的人反而是日本人中的善良另类,应该生小孩继承基因

猜你喜欢

在下雒无畏

在下雒无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