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下班喝两杯啤酒撸点串挺享受的,但要是跟武松比起来,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水浒传》里那段“三碗不过岗”的经典剧情,武松直接干了十八碗酒,还啃了两斤牛肉。这饭量放今天,自助店老板见了都得瑟瑟发抖。 但这事细琢磨就有意思了,古人真这么能吃能喝?还是施耐庵瞎写的? 先说说那十八碗酒。宋代可不是现在的蒸馏白酒,那会儿主流的是酿造酒,类似现代米酒或黄酒,度数大概3-10度,甜丝丝的,跟啤酒差不多。所以武松喝的那十八碗,听着吓人,其实折算下来,差不多也就是四五瓶啤酒的量。对于一条好汉来说,不算离谱。再说了,你要真喝过高浓度白酒十八碗,别说打虎,能不能找到虎都是个问题。 至于那二斤熟牛肉,倒是有点东西。宋代一般人吃牛肉其实不太容易,因为耕牛受法律保护,不能随便宰。但景阳冈那种荒郊野岭,有点“灰色产业”也不奇怪。武松吃的应该是酱牛肉或卤牛肉,水分少,压秤,二斤实际肉量并不夸张。你看现在有些人吃播,一顿干掉五斤烤肉的也不是没有。 但问题来了,施耐庵为啥非要写“十八碗”和“二斤”这种细节? 说白了,这就是文学手法。数字一夸张,人物形象立马立起来了——豪气、勇猛、非一般人。而且“三碗不过岗”本身就是个营销套路,武松偏偏反着来,这冲突感、这叛逆劲,读者一看就上头。 不过从历史考据角度看,宋代人食量可能确实比现代人大。那会儿没电动车没电梯,普通人走路动辄几十里,种地扛粮全是体力活,能量消耗大,饭量自然小不了。《宋会要辑稿》里记载过士兵的口粮标准,一天两斤米面是常态,所以武松吃二斤牛肉,并不算神话。 再说,武松是什么人?那是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猛男,基础代谢率估计是我们的三倍。换个角度想,你要是有他那体力,说不定吃得比他还多。 真正值得琢磨的不是武松的胃,而是这个段子为什么能流传千年。说到底,人们爱的从来不是酒量饭量,而是那种“你不让我过我偏要过”的豪横,是凡人面对恐惧时的爆发力。 老虎象征的不只是野兽,更是人生中那些看似过不去的坎——职场压力、生活困境、精神内耗……而武松告诉我们:有些架,喝了酒才敢打;有些路,喝了酒才敢走。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武松,一边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一边摇摇晃晃又坚定不移地,走向自己生命中的景阳冈。
大哥是从梁山来的吧
【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