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时评︱“反网游”的呐喊和“游戏的原罪”,或许是家庭教育在当下“换汤不换药”

华商网 2025-09-09 17:54:37

【大风时评︱“反网游”的呐喊和“游戏的原罪”,或许是家庭教育在当下“换汤不换药”的新考题】据今日头条“头条深一度”线索,一群“反网游家长”奔走呼号,将网络游戏斥为“精神鸦片”,苦盼孩子回归“正轨”,再次引发各界关注。

这场看似指向游戏的愤怒声讨,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家庭教育的深层焦虑与认知迷思。当我们剥开情绪的茧房,或会发现,真正的症结或许并非游戏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们为何热爱游戏?一个常被忽视的真相是:热爱源于擅长,沉迷始于成就感。任何一个游戏设计者都深知,留住玩家的核心秘诀并非华丽的画面,而是一套精密的“正向反馈系统”:每一次操作得到即时响应,每一个挑战匹配相应奖励,这种“我能够做到”的掌控感和“我做得很好”的成就感,是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反之,若一个游戏极难上手,屡战屡败,绝大多数人会迅速放弃——正如近期那款火爆的国产3A游戏,购买者众,通关者寡,当“大圣梦”被虎先锋“三拳打碎”,大多数普通玩家便不再会“自讨无趣”。这是否能够说明:人不会沉迷于自己屡战屡败的领域,只会沉浸于自己能找到价值和乐趣的地方?

再比如,若“学习和考试”,能带给孩子如游戏般的擅长感、进阶感和成就感,他们是否还会逃入虚拟世界?但现实往往是,孩子在学校的集体环境中可能遭遇人际挫败,在唯分数论的赛道上可能成为“跟不上的一群”,回到家后还要面对父母“别人都能行,你为什么不行”的质询。当现实世界充满的是挫折、批评和压力,而游戏世界提供的却是奖励、认同和归属,选择的天平会倾向哪边?

作为父母,是否应该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按照既定模具进行塑造,还是发现并滋养其独有的生命形态?反网游父母们的故事里,是否隐藏着一种深刻的错位:父母期望孩子走一条自己认定的、通往“成功”的标准化道路,而孩子却自有其兴趣与天赋轨道?若孩子本是一棵栋梁之材的树,父母却一心期盼其开出绚烂娇艳的花,并施以“养花”之法,如此,“苗”能成“材”吗?

60后斗蛐蛐、70后读小说、80后追电视、90后玩电脑、00后刷手机……每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个“玩物丧志”的批判对象在为不如预期的育儿结果“背锅”。时至今日,游戏成了最方便的“替罪羊”。

父母的愤怒声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令人心疼的“向外归因”,它将复杂的、关于个体成长、亲子关系、教育竞争的系统性社会难题,简化成一个可以攻击和消灭的具体目标——游戏。关闭游戏易,但关闭孩子对成就感、社交和乐趣的内在需求,无异于天方夜谭。即便没有游戏,那份未被满足的渴望也会寻找新的出口。

笔者认为,破解难题执法,或许不在于一味“堵”,而在于“疏”与“建”;或许需要父母完成一场从“工程师”到“园丁”的角色转变;或许需要理解“让花成花,让树成树”的教育智慧,看见并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与游戏的“战争”,而是回归到与孩子的“对话”与“共建”时,或许会发现,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虚拟世界,并非绝对的敌人。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孩子的内心渴望;也像一个警报,提醒我们现实世界中那些亟待修补的失落之处。真正的救赎,从来不在一条条决绝的谴责里,而在一次次真诚的倾听、一双双托举的双手,以及一个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生命光彩的土壤之中。(选题来自今日头条头条深一度项目)

0 阅读:0
华商网

华商网

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