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臣70了,老了,干不动了,想退休回老家。听着挺正常是吧?“哦对了,我那两万多人的队伍,也跟我一起回。”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的这封奏折,就这样摆在了年轻康熙皇帝的案头,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在广东镇守了二十多年后,想念辽东海城故乡的风土,这本是人之常情。 但他请求带领四千三百名亲兵、两万余口家眷部众一同北迁,并希望朝廷将昔日赏赐的房屋土地依旧交给他安置众人,这就让一份简单的请辞,变得非同寻常。 尚可喜已是位经历丰富的老人,他生于辽东,早年效力明军,因在皮岛战功升至游击,但当时明朝内部纷争不断,将领间相互猜忌,他甚至遭到上司陷害。 无奈之下,他于1634年率部投奔后金,皇太极极为看重他,出城相迎,厚待有加,封他为“智顺王”,这次选择,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清军入关后,尚可喜追随征战,因功于1649年被顺治帝封为“平南王”,奉命镇守广东,他攻克广州的过程十分惨烈,但也由此在广东站稳脚跟。 此后二十余年间,他治理广东,积累了大量财富,堪称富甲天下,然而,尽管在南方享尽荣华,他内心始终深植着对故乡的眷恋,从顺治十二年到康熙十二年,他多次上书请求归老辽东,但均未获批准。 所以当1673年他再次上书时,其心情之复杂可以想见,一方面,他深感年老力衰,思乡情切,另一方面,他手握重兵,镇守一方,其子尚之信也渴望接手权位。 这位老将在政治漩涡中度过一生,深知权势的危险和诱惑,他或许希望通过一种体面的方式,既能保全自身荣华,又能让家族和部下得到安置。 康熙皇帝虽年轻,却对“三藩”问题有着清醒认识,尚可喜、吴三桂、耿精忠三位藩王势力强大,对皇权能构成潜在威胁,尚可喜的请辞,正好给了康熙一个处理藩王问题的契机。 康熙批准了尚可喜退休的请求,却拒绝让其子尚之信直接承袭王爵和权位,并决定将其部众分散安置,这一系列举措,意在逐步削弱藩镇力量。 局势的发展出乎许多人意料,康熙的撤藩决定,触动了其他藩王的利益,吴三桂起兵反清,耿精忠等随之响应,“三藩之乱”爆发,尚可喜在这场动荡中,选择了效忠清廷,即便已年迈,他仍尽力组织力量对抗叛军。 然而,命运却给了尚可喜沉重一击,他寄予厚望的长子尚之信,竟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他,转而支持吴三桂,并夺权软禁了自己的父亲,这对一生重视权势和家族的尚可喜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他被囚禁期间,一度欲自尽,幸被部下救下,1676年,这位饱经沧桑的老将在软禁中郁郁而终,终年七十三岁。 康熙帝得知尚可喜去世的消息后,表示了惋惜,赐谥号“敬”,并厚葬了他,尚可喜的第七子尚之隆,因娶了皇室公主,得以保全富贵,并在朝中任职,乾隆时期,尚可喜因其降清的经历,被列入《贰臣传》。
皇上,臣70了,老了,干不动了,想退休回老家。听着挺正常是吧?“哦对了,我那两万
醉波玩转世界
2025-09-09 11:40:55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