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陈忠实在家闲坐。他已经整整6年没有收入了,靠妻子支撑着这个家,自己则一头扎进了乡土文学的世界里。就在这看似风平浪静的一天,一通电话打破了沉寂。电话刚挂,他整个人像失了魂一样瘫坐在地上。妻子吓坏了,赶忙跑来搀扶,陈忠实却激动地开口:“老婆,咱不用养鸡了!” 谁能想到,这句略带喜感的话背后,是一个作家压了整整六年的孤注一掷。 陈忠实,1942年出生于陕西西安。少年时期,他就对文学有着执着的热爱。16岁那年,他的诗歌处女作在报纸上发表,从此走上文学之路。可这条路,并不好走。 在陕西文学圈,有三位被称为“文学三杰”的人物: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前两位已经凭借《平凡的世界》和《废都》名震文坛,而唯独陈忠实迟迟没有代表作。他不是没有努力,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段时间,他在别人耀眼的光环下,显得格外落寞。 于是,他决定拼一把。他说,想写一本“死后可以放在棺材里当枕头的书”。这句话听着有些狠,可却真实表达了他的决心。 说干就干。陈忠实带着全家搬到了陕北乡下,住进一口破旧的窑洞里,靠着省吃俭用撑日子。为了写书,他放弃了所有经济来源,甚至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妻子嘴上虽有怨言,却依旧默默支持着他。有一次,她对他说:“再不成,你就别写了,回家养鸡吧。” 这句半真半假的玩笑,成了他们家日常的“生死线”。 陈忠实清楚,一本真正有分量的作品,不可能靠灵感一蹴而就。他花了整整两年时间,走遍陕西所有的县志馆,查阅地方文献,扎根历史土壤。那两年里,他几乎没回过家,吃饭都是妻子亲自送过去的。 后来的四年,他一直在写,一直在改。写了一章不满意,就一整章一整章地删;有时候夜里失眠,只为了一个人物的台词,推敲到天亮。他明白,这是自己的最后一搏。失败了,他认命,回去喂鸡。成功了,便是封神一作。 六年后,五十万字的《白鹿原》终于完成。陈忠实把手稿交给编辑的时候,整个人都是颤抖的。他没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用眼神表达着一个意思:这是我命的全部。 二十几天后,他收到编辑的回信。编辑说,《白鹿原》将会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高峰之作。 那一刻,陈忠实跑去告诉妻子:“咱不用养鸡了!” 就是这一句轻描淡写的玩笑话,藏着一个男人六年的坚持、一家的困顿,以及一代文学的沉浮。 《白鹿原》出版于1993年,刚一问世就引爆市场。五个月内印刷七次,销量突破五十万册。陈忠实那句“放在棺材里当枕头”的誓言,没有落空。 很多人以为,《白鹿原》只是一本讲家族恩怨的小说。但真正读进去才知道,它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 故事从一场不明原因的开篇写起,白家与鹿家两大家族的两代人,在长达五十年的恩怨中轮番上场。风水争夺、桃色陷阱、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各种人性极限的抉择,交织出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20世纪初整个渭河平原的社会变迁。旧社会的陋习与新思潮的碰撞,土地的纷争与人情的撕裂,一切都在这本书里真实地展开。 而正是这些情节,让《白鹿原》像一根根锈钉,钉进了每一个读者的内心。你会看到人性光辉的一面,也无法回避它阴暗的底色。 庆幸的是,当初陈忠实保留了原稿,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看到一个作家完整的、赤裸的表达。《白鹿原》敢写、敢揭露,不避讳、不回避,把人性与情欲的复杂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浮躁的作品层出不穷,而《白鹿原》依旧像一座静穆的灯塔,照亮真正热爱文字的读者心灵。 如果你也想走进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村、家庭伦理、人生选择——那么,一定不能错过这本完整的《白鹿原》。 因为在陈忠实笔下,庸俗只是人性的外衣,而真正的复杂与深刻,藏在每一个看似平凡的选择之中。 《白鹿原》值得你读一遍,也值得你收藏一生。 现在只需39.8元,就可以把这本封神之作收入囊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开启属于你的《白鹿原》之旅。 同名电视剧原著小说《白鹿原》未删减 陈忠实 茅盾文学奖作品集
1993年,陈忠实在家闲坐。他已经整整6年没有收入了,靠妻子支撑着这个家,自己则
棱枫绝影
2025-09-07 17:50: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