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先生在国内的强大反对和压力之下,包括他儿子公开劝阻的情况下,仍然于9月2日从日本到达北京,参加9月3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出现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没有大张旗鼓,也没公开发言,但目的很明确——他是来参加第二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这事在日本国内掀起的风浪,比北京那边的欢迎还大。 从媒体曝光的机票信息、到其本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只言片语,外界很快确定,他不是被邀请的官方代表,也不是代表哪个政党。他是以个人身份来的。 尽管不是第一次来中国,也不是第一次参加类似活动,但时间点特殊、场合更特殊,日本国内的反应也就格外强烈。 反对声音最早来自政府层面。 日本外务省在活动前几天就开始和一些国家私下沟通,劝他们不要派高级官员出席北京的纪念大会。理由很直接,他们认为这种场合“带有反日色彩”。 有些国家确实做了调整,改派低级别代表,甚至直接缺席。 但鸠山没听劝。 更棘手的是,反对声音也出现在他家里。 鸠山的儿子鸠山太郎,现任日本国会议员,当着媒体的面表态:“不希望父亲去北京。” 这是少有的“父子政治分歧”被放在聚光灯下。 儿子担心的不是安全问题,而是形象问题。 他不想看到自己父亲在中国的大阅兵台下鼓掌,然后回到日本面对媒体追问、面对右翼攻击。 他也怕选区支持者问他:“你爸跑中国干嘛去了?” 但这些都没阻止鸠山动身。 出发当天,日本一些电视台甚至安排了“北京直击”的画面直播,镜头拍到他戴着口罩、身穿深色西服、低头快步走出机场。 没有采访,没有回应,连眼神都没多停留。 这和他过去那种温和形象有点不一样。 有评论说,他看起来有点执拗。 也有人说,这是他的“个人信念”。 但在东京,这种信念不被理解。 鸠山由纪夫当过日本首相,但任期不长。 虽然现在没有实权,也没有官职,但他在中国人眼里知名度不低。 十几年前,他曾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鞠躬道歉。那场面被拍成照片,流传到现在还经常被翻出来。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这是少有的日本政治人物公开反思历史的象征。 也正因为如此,这次他赴京被解读为“延续一贯立场”。 但日本媒体不这样看。 《产经新闻》《读卖新闻》《NHK》轮番发表评论,说他“背离国家立场”“制造外交困扰”。 更直接的说法来自右翼议员,指责他“自甘当宣传工具”。 在社交平台上,“鸠山去北京”一度上了热搜榜前列,支持和反对几乎五五开。 有人说他“有骨气”,也有人喊话“别再回来了”。 但鸠山本人并未对这些言论作出公开回应。 他抵京后,整个行程相当低调。 镜头里扫过观礼席,能看到鸠山端坐其中,但没太多镜头给他。 也没有公开讲话或与其他领导人互动的场面流出。 直到阅兵结束,相关媒体发布参会嘉宾名单,才确认他确实到场。 这一次,他没有像过去那样站在媒体面前鞠躬、演讲、接受采访。 但动作本身已经足够表态。 有意思的是,同场出席的还有一些西方前政要,比如前澳大利亚外长鲍勃·卡尔、前德国总理施罗德等。 他们也都没带官方身份。 从中方视角看,这种“以个人名义来华”的安排,更容易规避外交上的敏感,也避免西方舆论扣帽子。 但对鸠山来说,压力不在中方这边,而在家门口。 纪念活动结束后,他并没有立刻回国,也没有安排新活动。 不少日媒猜测,他选择再停留一两天,是为了避开日本国内第一波舆论冲击。 过去几年,他多次访问中国,参加论坛、接受采访,每一次回来后都会被日媒围攻。 但这次明显不同。 因为场合涉及“抗日战争”,又因为有阅兵、有官方安排,国内保守势力更敏感。 而鸠山太郎也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被问“是否支持父亲立场”,只能反复澄清。 这种“家庭与政治重叠”的尴尬局面,在日本政界并不常见。 但放在鸠山家身上,却显得合情合理。 这家人从政历史长,鸠山由纪夫是第四代政治家。 从祖父鸠山一郎、到父亲鸠山威一郎,再到本人和儿子,几乎都是政界中人。 按理说,这样的家族更懂得如何拿捏外交尺度、避免引发争议。 但这一次,鸠山由纪夫显然是主动踩线。 有人说他“想要留下历史定位”,也有人说他“已经不在乎国内评价”。 但无论是哪种,能确定一点:在东京,他是个异类;在北京,他是个象征。 这种双重身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显分裂。 但从他的行动看,他并不打算回头。 这次来北京不讲条件、不设前提,连基本的外交客套都没带,只是人到了,坐下,看完,走人。 这种方式,比说一千句话都更清晰。 他说不说话已经不重要了。 信息源: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抵京参加抗战纪念活动》·环球时报·2025-09-03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先生在国内的强大反对和压力之下,包括他儿子公开劝阻的情况下,
历史透视眼
2025-09-07 02:04: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