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年,39岁才子高启被朱元璋判处腰斩,朱元璋亲自监斩。刑场上,高启歇斯底里

混沌于浮云 2025-09-07 00:43:43

1374年,39岁才子高启被朱元璋判处腰斩,朱元璋亲自监斩。刑场上,高启歇斯底里道:“我一生自比天上仙官,死有何惧!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论断!”临死前,他手沾鲜血,在地上连写3个“惨”字! 高启出生在1336年的苏州长洲,那地方当时叫长洲县,他家是没落贵族,早年父母双亡,他就靠自己苦读过日子。从小聪明得要命,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爱钻历史书和诗词。少年时候,他就跟徐贲、张羽、宋克、王行这些文友混一块,人称北郭十友。他们常凑一块切磋诗文,高启在里头特别出挑,诗写得清新有味道,还融进了个人对乱世的看法。元末天下大乱,他不想趟官场浑水,就选了隐居苏州北郭,继续琢磨诗艺。他的诗风渐渐成熟,跟宋濂、刘基齐名,叫明初诗文三大家,还跟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常被拿来跟初唐四杰比。高启对做官没啥兴趣,只想著书立说,融汇各家长处,自成一派。他在诗集序言里说过,学诗得兼师众长,随事模拟,等时机到了自然浑然一体,避免偏执毛病。这话听起来接地气,其实是他对文坛的真知灼见。 16岁那年,淮南行省的饶介听说高启有才,多次派人请他去赴宴。席上都是大儒,高启年纪最小,众人想考考他,就出题让他即兴作诗,限韵脚。高启没慌,很快就吟出一首,惊得满座鼓掌。饶介想留他当幕僚,高启谢绝了,说乱世不宜出仕。张士诚占了苏州后,高启搬到吴淞江边青丘住下,自号青丘子,写了首《青丘子歌》。这诗仿李白,飘逸潇洒,里头有句“不闻龙虎苦战斗”,意思是不管外头打得你死我活,他只顾自己吟诗。诗里他自比仙人下凡,不慕名利,头发乱糟糟,家事不管,孩子哭也不哄,就沉迷苦吟。旁人笑他迂腐,他也不在乎,继续我行我素。这首歌其实是他自传体,表达对权贵的蔑视和对理想的追求,但后来这句龙虎的话,被朱元璋记恨上了,认为高启不帮他打天下,还中立观望。 1368年朱元璋当了皇帝,建立明朝,就开始征召各地文士来效力,拉拢人心。高启名气大,自然被叫去京城,当了翰林院国史编修,跟同乡谢徽一块修《元史》。他们每天翻古籍,整理史料,工作挺枯燥,但高启干得认真。书修完后,又让他教导功臣子孙,讲诗文典故。洪武三年,朱元璋看中他才华,想升他当户部右侍郎,高启跟谢徽一块辞官,说不想卷入官场。朱元璋表面上赏了金银放他们走,其实心里不痛快。高启回家后,请谢徽给他的诗集《凤台集》写序。谢徽说高启在南京时,南京山水壮阔,激发了他诗兴,一下子写了那么多好诗,每篇出来都让人叹服。他还写了首《题宫女图》,描妃子醉归,小狗吠影,夜深宫禁无人来。有人觉得这诗讽刺宫廷生活,埋下了祸根。朱元璋本来就讨厌文人,常让人读诗给他听,他读书少,对典故不熟,就容易猜疑高启的诗有刺。 朱元璋这人,从小乞讨出身,当皇帝后对文人特别防备。他写过首《骂文士》,说文人叽叽喳喳喷粪,讨厌得很。传闻他少年时被文士羞辱过,所以上位后就爱找文人麻烦。明初杀了不少诗人,孙蕡因题画被株连死,杨基因谗言夺官劳役累死,张羽流放投江,徐贲以犒师不周处死。高启的祸起于1374年苏州知府魏观修衙门,选址在张士诚旧宫殿,高启帮他写《郡治上梁文》,用了“龙蟠虎踞”四个字。有人告到朱元璋那儿,朱元璋一想,张士诚是老对头,这地方是他的宫殿,高启用龙蟠虎踞,不是歌颂张士诚吗?再加上旧恨,《青丘子歌》里龙虎苦战斗,没说谁是龙谁是虎,朱元璋猜忌心重,就觉得高启心向张士诚。下令抓高启,判腰斩,还亲自监斩。高启时年38岁,虚岁39岁,被腰斩后没马上死,用血写了三个惨字,表达对这残酷的愤慨。 朱元璋对高启的恨不光是这文,还积累了几年。他疑心高启的诗总有讽刺意味,比如那首宫女图诗,有人说影射宫廷淫乱。朱元璋不懂诗的比兴手法,就爱往坏处想。高启被抓后,没啥辩解机会,直接判了。腰斩这刑罚狠毒,从腰砍成两段,还切成八段,朱元璋要看他慢慢死。历史书里说,高启用半截身子蘸血写惨字,现场血腥,但这也显示他到死都不屈。朱元璋这皇帝,表面上开国明君,其实对文人高压,文字狱多得数不清。像徐一夔作诗有“光天之下”被说成“生辰在天”,砍头。张尚礼诗里有“黄鹂叫一声”被疑讽刺,也杀了。高启案是典型,借细故算旧账。吴晗在传记里写,朱元璋知道上梁文是高启手笔,旧恨新罪一并算。 魏观也因这案被杀,一个月后朱元璋承认杀魏观错了,国家出钱办葬礼,但高启没平反,还是钦犯。他的文集遭禁毁,好多年后才私下流传。吴中四杰都死得惨,杨基遭谗贬谪,劳役中累死。张羽因坐事流放,途中处决,有人说他投长江淹死。徐贲下狱,受折磨而亡。四杰全亡于朝廷手,明初文坛一片阴影。高启诗作影响大,清代赵翼说他明开国诗人第一,四库全书总目称他天才高逸,超明一代诗人。他的作品清新秀逸,学李白有神韵,但因这事成了历史警示。朱元璋的反腐严酷,对文人更变态,杀高启后,继续株连别人。

0 阅读:0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