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中统特务头子叶秀峰在看到报纸时,被一则广告吸引:“寻找银老太太!”狡猾的叶秀峰,看出了这是地下党的接头暗号。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7年的中国正处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 国民党统治区内,白色恐怖笼罩着各大城市,而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工作却在暗中有序开展。 在这特殊时期,一起由报纸广告引发的离奇案件,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殊氛围和复杂局势。 事情起源于一份名为《文萃》的进步刊物。 这份杂志与《周报》《民主》并称为"三大民主刊物",在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秘密发行。 杂志社的编辑们像夜行的刺猬一样小心翼翼,他们在上海租界的阁楼里编排稿件,通过地下渠道分发到读者手中。 每期刊物都像投入平静水面的一颗石子,在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中激起层层涟漪。 这样的内容自然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警觉。 蒋介石亲自下令查处这份刊物,任务落在了中统局局长叶秀峰肩上。 这位经验丰富的特务头子早年跟随陈立夫多年,1945年在陈氏兄弟力荐下执掌中统局。 他办公桌上的烟灰缸总是堆满烟蒂,眉头紧锁地审阅各类情报文件。 调查起初困难重重。 中统局人员按图索骥找到杂志登记的地址,却发现是处空置已久的房屋,灰尘在阳光照射下飞舞。 到社会局查询登记材料,发现所有信息都是精心伪造的。 在屡屡碰壁后,中统局采取了最笨拙的办法——在上海大街小巷没收所有《文萃》杂志。 转机出现在1947年春天的一个清晨。 叶秀峰像往常一样坐在红木办公桌前翻阅各类报纸,突然被《申报》分类广告栏里一则不起眼的小广告吸引: "寻找银老太太"。 这六个普通的印刷字让叶秀峰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多年特务工作的经验让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很可能是一条地下党的接头暗号。 他立即派出手下到报社调查,却一无所获。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中统局上海办事处处长陈庆斋提出了一个主意:登报回应。 于是中统局在报纸上刊登了类似的广告,试图引蛇出洞。 负责这次行动的是在中统局工作多年的卢志英。 但叶秀峰多留了个心眼,同时派行动队长苏麟阁暗中监视。 这个决定最终改变了事件走向——卢志英的真实身份是中共安插在中统内部的卧底! 当接头人出现在约定地点时,卢志英用约定的哨声暗中报信,导致行动失败。 苏麟阁的监视让卢志英暴露了身份。 中统局设计将卢志英骗出家,随后搜查其住所。 特务们翻箱倒柜,最终在衣柜夹层里发现了一个写满密码和联络方式的笔记本。 卢志英的真实身份就此曝光。 与此同时,中统局在清查《文萃》杂志时意外抓获了一名发行人员。 这个年轻人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在严刑拷打下供出了印刷厂的位置。 中统局顺藤摸瓜,先后逮捕了吴承德、骆何民、陈子涛等地下工作人员。 尽管遭受酷刑,这些坚强的共产党员始终守口如瓶,没有透露任何组织机密。 1948年12月27日深夜,这四位英勇的地下党员被秘密处决。 他们被塞住口鼻,活埋于南京郊外,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在那个寒冷的冬夜里,只有呼啸的北风见证了这场悲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引发这场风波的那则广告,其实根本与地下活动无关。 它只是杭州民生药厂为推广"矽炭银"药品设计的广告创意。 "银老太太"指的是广告中手持药品的老妇人形象。 药厂原计划先刊登悬念广告,再推出正式广告,没想到引发如此大的误会。 这场因误会而起的悲剧,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的紧张氛围。 国民党当局对进步力量的恐惧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而地下工作者们则是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步都冒着生命危险。 他们用隐形的墨水书写情报,在深夜的阁楼上印刷传单,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传递信息。 如今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要缅怀那些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先烈,也要思考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这些革命先烈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光明。 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更应该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先烈的遗志,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主要信源:(上海在线——轰动京沪杭的 《文萃》 案)
1947年,中统特务头子叶秀峰在看到报纸时,被一则广告吸引:“寻找银老太太!”狡
尔说娱乐
2025-09-06 12:35:2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