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应邀出席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日活动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返回日本。 年过七旬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刚在北京参加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阅兵式,9月4号返回日本时,一到东京机场就被记者围了个水泄不通。 面对镜头,他语气很平静,说回想那段夺走无数人生命的侵略历史,自己是作为日本人,带着“反省和谢罪”的心情去参加纪念大会的。 这话听着挺有分量,可在日本国内,他自己觉得是“谢罪”的这趟行程,不少舆论直接给扣上了“反日”的帽子。 其实这种分裂的情况在日本社会挺常见的,不光官方纪念活动有争议,就连《南京照相馆》这种反映历史的电影,也容易被说成是“反日电影”,说到底,还是很多人不敢直面过去的历史。 要说鸠山由纪夫这次去北京,肯定不是一时冲动,更像是算得很清楚的“政治打算”。 他在日本政坛早就没什么话语权了,民调支持率常年就百分之几,在国内想重新起来基本没希望,所以他好像把目光放到了国际上,想着在邻国面前摆出友好、忏悔的样子,攒点“国际信用”。 这招在中国确实挺管用,不少网友都为他点赞,说他“英明”“果敢”,是有良知的人。还有人翻出他之前给江西曹山佛学院捐钱捐物的事,证明他对中国是友善的。 大家普遍觉得,不管他心里到底怎么想,能顶住日本右翼的压力,做这种客观上对两国友好的事,本身就需要勇气,值得尊重。 可在中国得到的这些好评,换来的却是他在日本国内的一片骂声,甚至还有实实在在的安全威胁。这种一边是赞扬、一边是指责的处境,把他现在的尴尬全都显出来了。 其实鸠山由纪夫也算是日本政坛里少数“脑子清醒”的人,他一直觉得,日本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真正得到亚洲乃至世界的信任。但和他这份清醒比起来,日本政坛主流却透着一股“躁动狂热”。 这种狂热到处都能看到,政策上总想着突破“专守防卫”的宪法底线;军备上不停造大吨位战舰,甚至开始研发有进攻性的远程导弹; 对外战略上,日本和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还有台湾地区搞军事勾连的频率越来越高,一场接一场的联合军演,把彼此的军事关系绑得越来越紧。 鸠山的“谢罪”之旅,就像一面棱镜。它不仅没能弥合什么,反而将日本内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是选择和解,还是重回对抗—照得一清二楚。
鸠山由纪夫抵达东京机场的一番话,令人感动。9月4日,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参加
【27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