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认为万恶淫为首,但是西方的理论认为万恶权为首,特别是认为万恶之首是不受约束的权力。两者的区别在于一种要约束人的欲望,这是非常荒谬的事情,实际上他只约束了老百姓的欲望。按照西方的这种说法,一个人只要淫不过度不是什么恶,法不禁则可为。” 秦朝的律法严得很。 百姓家里藏本书都可能被治罪,可秦始皇修阿房宫、建骊山墓,动用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没人敢说个不字。 这种有权者自己不受约束,却用条条框框管着普通人的事,古往今来真不少见。 要论起世间的 “恶” 从何而来,儒家和西方的说法总能引出不少讨论。 这两种说法,看似各执一词,实则是站在不同角度剖析 “恶” 的成因。 先说说那些脱了缰的权力,惹出的麻烦可不少。 远的看,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和王权搅在一起,手里的权力没个章法,想罚谁的款就罚谁,想占谁的地就占谁,老百姓有冤没处诉。 后来的法西斯政权更是如此,凭着不受限制的权力发动战争,让千万人陷入苦难。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那句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算是把这其中的门道点透了。 放到身边,也能见到类似的事儿。 有的小区物业,不让业主在阳台晒衣服,说影响小区形象,转头自己就在公共绿地上搭起了私人小仓库。 这些都是权力没管好闹出的乱子。 再看儒家说的 “淫”,很多人理解偏了,以为就单指男女之事。 其实不是,明代《增广贤文》里说的 “淫”,讲的是 “过度” 二字。 不管是对钱财的贪心,对权力的执念,还是其他什么念想,一旦没了节制,就容易生出祸端。 老祖宗觉得,人得靠道德来约束自己。 可到了后来,这套约束,往往只落在了老百姓身上。 就说清代的和珅,贪的钱比国库还多,明显是欲望没了边儿,却能风光好多年。 而当时的乡下百姓,要是多看邻村姑娘两眼,都可能被人指着鼻子骂 “失德”。 现在也差不多,有些公司里,普通员工收盒茶叶都要写检查,领导拿供应商的回扣却没人敢管。 这两种说法背后,是不同的文化底色在起作用。 西方更看重个人自由,觉得只要不犯法,人有欲望是正常的,所以把重点放在了给权力套上枷锁。 孟德斯鸠提出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就是怕有人独揽大权欺负人。 美国的水门事件就是个例子,总统想瞒着点事儿,结果被揪了出来,最后只能辞职,这就是他们那套限制权力的办法在起作用。 儒家则更讲究集体和谐,觉得大家都守规矩,欲望少了,社会才能太平。 在乡村里,老人常讲些本分道理,邻里之间的纠纷就少,这就是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 可问题是,这些规矩常常对有权有势的人网开一面,反倒把普通人捆得挺紧。 这么看来,这两种思路其实能结合着用。 人有点欲望不是坏事,有人喜欢做手工,辞了工作专心研究,只要不犯法,旁人没必要说三道四。 但欲望太过分就不行,像有些贪官为了钱什么都敢干,那就得好好治治。 权力也是如此,用好了能修路、建学校,帮老百姓解决难题;可要是没人盯着,就容易出乱子。 这些年咱们国家查了不少贪官,就是怕权力没管好出问题。 说到底,不管是管欲望还是管权力,关键得一碗水端平。 这样大家才能活得踏实,社会才能安稳。 对 “万恶之源” 的东西方认知差异,本质是治理思路的分野。 儒家重道德自律,却易在执行中沦为对平民的单向约束;西方重权力制衡,也需警惕法律难以触及的人心幽暗。 现实中,权力滥用与欲望失控常交织出现,前者如特权阶层的越界行为,后者如个体突破底线的贪婪。 社会发展需兼顾两者,既以制度牢笼约束权力,又以合理规范引导欲望,在公平框架下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平衡,这是古今中外治理实践的共同启示。 那么到最后,你们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儒家认为万恶淫为首,但是西方的理论认为万恶权为首,特别是认为万恶之首是不受约束
语蓉聊武器
2025-09-04 10:37: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