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录》有云:“急时莫决策,躁时莫断事。守得一方之静,可避千般之扰。” 欧阳修

柳烟画桥 2025-09-03 19:50:21

《静水录》有云:“急时莫决策,躁时莫断事。守得一方之静,可避千般之扰。” 欧阳修示子书曰:“性缓若水者,思多含睿智;沉静少言者,识常蕴深谋;貌拙之人怀珠玉,色妍者或堕机巧。渊默之士多明达,浮嚣之徒常昏聩。” 微澜不起于深潭,人贵在持重。苍鹰巡天不振羽翼,智者立世不显锋芒。未言而思三复,将行而虑始终。 四时有更迭而潜运,星斗有列宿而守度,金石有坚质而无声。明者静心以蓄力,愚者逞能以招损。沉凝如古井映月,轻狂似柳絮随风。 司马光在《静箴》中述:“静气似晨露滋苗,渐生慧根;妄动如盲人策马,顷刻颠危。躁念若夏蝉振树,聒噪终日,所得几何?” 静分三境:小静,中静,大静。小静者,息纷扰,聚精神;中静者,定心志,观万象;大静者,忘物我,合天道。 小静,是于市井喧阗中闭门谢客,以养清明;中静,是于谤誉交加时默然自守,以砺真知;大静,是于滔天浪涌处坐观乾坤,得见本心。 荀子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有人才思敏捷,却因心浮气躁,而错失精微;有人天资鲁钝,但因能守静笃,而渐入佳境;有人巧舌如簧,却因言多必失,而屡遭困顿;有人讷言敏行,因沉潜蓄势,而终彰大道;能否静观其变,分的是云泥之路。 红尘万象,最高的智慧,不在辩才无碍,而在默识心通。真正的静定,非木石无知,乃是照见本来。 《静观录》载:“万物有常理,惟静能通达;胸中存明镜,止水映天光。”人心愈求速,愈易入歧途。宁可缓步登险峰,莫要疾走坠深壑。水柔能穿石,弦紧易断弓。恶言相加,不必即刻反唇;利诱当前,何妨冷眼旁观。 持心若水,应物如镜。静为智慧本,躁是愚痴源。不守小静,则难成大器;不耐寂寞,则常堕浮华;不习内观,则终迷外境。 静能生慧,定可通神。多言之人,常失要旨;善辩之辈,每蔽真知;易变之流,难得始终。 遇人诘难,且缓应对;仓促答辩,多生纰漏。偶遇困厄,休生惶惧;慌乱必然失据。身处顺境,忌忘形骸;张扬易惹妒恨。平常处世,常怀敬畏;谦卑始得久安。 智因静得,愚由躁生。敛息凝神少妄念,沉潜韬光免灾殃。能静方为真智者,静中自有大乾坤。予天余地,是明智;不与命争,是豁达。 《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心湖澄澈,万象昭彰,人生最大的迷障,莫过于心随境转。守静而知,是为大觉。 爱显聪明的人,根基多浮浅;急于求成的人,见识多短浅;朝三暮四的人,成事多艰难;见利忘静的人,谋划多疏漏;处处张扬的人,破绽多显现;惯于喧哗的人,内涵多贫瘠;善于守静的人,后发必惊人。 《淮南子》曰:“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处事当观其根本,守静须知其妙用。与其仓促行事,不如静待其时;与其强求结果,何如顺应天道。 古语有云:“年少血气盛,岁长静气生。”汝欲妄动,却能止念,此乃修行;汝可争先,反而退后,方见境界。宁守朴拙存真性,不逞机巧落窠臼。 静心明性真道理,养得根深叶自繁。此乃悟道成事之要诀也。

0 阅读:2
柳烟画桥

柳烟画桥

关注我,一起来关注体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