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来了就不要怕,怕了就不要来。”就在民进党疯狂下达“禁足令”、试图封锁九三阅兵消息之际,一位真正的台湾勇士,已经单枪匹马,杀到了北京!台大教授苑举正,拖着行李箱,来了! 台湾最近的氛围很紧,民进党推动的“禁止前往大陆”规定,让不少人缩回了脚步。特别是在学术圈,本该常态化的交流,因为政策和舆论的双重压力变得敏感起来。 很多人担心公开去大陆会引来批评,更多人选择沉默和观望。在这样的背景下,苑举正反而公开飞往北京,这一步走得很直接。 和很多避开的学者相比,他没有做过多的解释,用行动表达立场,这就是让人觉得不同的地方。他既不是政党出身,也没挂任何派系标签,在岛内这样的身份既独立又容易被放大。一旦在敏感期出现,社会自然就会把他的行为放在显微镜下打量。 他的到来,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边认为这是知识分子的坚持,学术本来就不该被圈在岛内;另一边觉得在当下气氛下这样做风险太大,不仅会被反对者攻击,甚至可能影响之后的人际和工作环境。支持和质疑的讨论,从媒体到社交网络迅速发酵。 事实上,这并不是台湾第一次有人在风口浪尖选择“走出去”。只是这几年两岸关系波动得越来越剧烈,那些曾经司空见惯的交流,如今每一次出现似乎都成了某种信号。 过去的学术和文化往来,大多能安静地进行,而如今即便只是一次出行,也能被赋予不同的解读。 苑举正平时在课堂上常讲文化与身份的话题,他相信文化是超越现实分歧的纽带。在他眼里,北京之行既是一次学术交流,也是一次情感上的归属表达。但是,外界的关注和解读早就超出了他个人的初衷。 他的到来,不只是一位学者的个人行程,更引起了岛内不少人的共鸣。有人在看到新闻后说,这是替很多不敢发声的人走出的一步。哪怕背后有再多争议,至少这个动作让部分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在台湾今天的社会氛围里,每一个出行两岸的决定都变得沉甸甸的。公众对这些举动充满好奇,也夹杂复杂情绪。支持的人看到勇气,反对的人看到挑战,旁观的人则在揣摩这样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不同于口号式的表态,这种用脚步去迈出的举动,更容易在现实中留下印记。它没有夸张的仪式感,却能在很多人的心里泛起涟漪。 无论是认同还是反对,这种震动都让大家重新思考两岸之间该如何交流,也让沉默中的声音有机会被听到。 苑举正的北京之行,不会立刻改变什么,但它确实让那些习惯“等别人先走”的人,多了一点参考。它提醒大家,在这片紧张空气里,并不是所有的门都锁上了,还有人能推开那扇门往外走。至于未来会怎样,没人能预料,但至少,这一次,他给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选择。
台评论员王世坚怒吼:赖清德搞“台独”让台湾人真没面子!九三阅兵现场,台湾网红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