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为保存教育火种,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南渡,初迁至湖南长沙组建“临时大学”。同年12月南京陷落后,战火逼近华中,临时大学被迫再度西迁,师生分三路入滇:多数经粤汉铁路至香港转越南入昆明,部分乘汽车经广西入境,另有由闻一多等教授带领的“湘黔滇旅行团”徒步3500里穿越西南腹地,于1938年4月抵昆。1938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正式开学,直至1946年5月结束办学,历时八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在战火中坚守文化命脉的壮举。 在昆明办学期间,西南联大面临诸多艰苦。初期校舍分散于全城,借用祠堂、会馆上课,后来修建的简易校舍采用铁皮屋顶、土坯墙,雨季时“铁皮顶声如鼓,师生需撑伞听课”。生活上,教授如陈寅恪、冯友兰需典当衣物维持生计,学生则半工半读,常在茶馆点一盏灯苦读至深夜,形成独特的“茶馆学风”,而校训“刚毅坚卓”始终是师生的精神支柱。此外,昆明频遭日军轰炸,师生常携书稿躲入郊外山林,警报解除后便继续上课,留下了“跑警报中授课”的历史印记。 即便条件艰苦,西南联大仍创造了教育奇迹。办学期间实行“自由选课制”的通才教育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朱自清授《宋诗》、闻一多讲《楚辞》、吴大猷教量子力学,推动文史与理工交融,培养学生跨界视野。当时校内汇聚了陈省身、华罗庚、钱钟书、沈从文等172位教授,8年间走出174位两院院士、2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及大批人文巨匠。同时,约1200名学生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或担任飞虎队翻译,学校还立“从军学生提名碑”铭记牺牲者,彰显家国担当。 西南联大的历史回响深远且延续至今。联大解散后,其师范学院留昆发展为云南师范大学,校内现存联大纪念碑(冯友兰撰文)、铁皮教室旧址,铭刻着“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的理想。联大精神也融入“爱国、科学、民主”的当代教育理念,校歌《满江红》仍被传唱,校徽三角形象征着三校坚不可摧的联盟,持续影响着后世教育与文化发展。
高中同学都以为我考了北大
【10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