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白兔奶糖的创始人冼冠生,竭尽所能的支援抗日,然而1952年,他却在上海跳楼身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今天的超市货架上,蓝白红相间的糖纸总能勾起许多人的回忆,那就是大白兔奶糖,它被当作中国的“甜蜜名片”,远销世界各地。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款奶糖的背后有一位创始人冼冠生,他在抗战时期用尽全力支援前线,却在1952年选择从上海冠生园大楼跳下,生命定格在65岁,这种对比让人心里发酸,也引出了一段既甜又苦的历史。 冼冠生生在广东南海,家境贫寒,小时候念不起书,只在私塾里待过几个月,十五岁时,他跟随亲戚来到上海,当起了学徒。 那时候的学徒没有工钱,还要干脏活累活,许多人都吃不消,但他勤快肯干,手脚麻利,很快得到师傅们的青睐,开始学到做糕点的手艺,成年后,他成了家,把母亲和妻子接到上海生活。 为了生计,他尝试开过小吃店和夜宵馆,但都没能成功,几次失败没有击垮他,他换了思路,挑着担子在剧院门口卖自制的零食,因为注意到顾客爱干净,他给零食加上包装纸,看上去卫生许多,生意逐渐好起来。 他还琢磨出陈皮梅这款小零食,把梅子烘干后加上薄荷和蔗糖,既能生津止渴,又能润喉,唱戏的人嗓子哑了,吃几颗就觉得舒服,陈皮梅因此很快打响了名气。 后来有京剧演员看中他的手艺,愿意合伙出资,冠生店就这样在1915年开张,几年后,明星电影公司老板郑正秋加入,店铺扩展成股份公司,正式叫冠生园。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冠生园已经有多种产品,从饼干到糖果都供不应求,他还请胡蝶这样的影星代言,在上海街头打广告,冠生园很快压过了外国品牌,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冼冠生不仅追求生意的扩张,还很重视质量和信誉,生产车间每天消毒,原料严格把关,一次果酱产品出现问题,他下令全部召回,还自罚三个月薪水,带着员工亲自向顾客退款道歉。 对待员工,他也十分厚道,不仅工资高于同行,还提供膳宿和夜校教育,让工人学技术、学文化,他常常告诉学徒,做食品也是一种救国的方式。 到抗战爆发时,冠生园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冼冠生立刻将工厂转向军需,生产罐头和饼干源源不断运往前线,九一八后,他响应救济会的呼吁,举办茶舞会,捐出全部收入,还送出上万斤饼干和上千斤陈皮梅。 淞沪会战时,他又派出五辆卡车满载食品支援部队,后来上海沦陷,他把设备先转移到武汉,武汉失守后再搬到湖南山区,用当地的牛肉和黄豆继续生产,供应抗日军队。 冯玉祥将军为此题下“现代弦高”四字,肯定他的贡献,在重庆,他重建门店,生意依旧兴旺,还在西南各地开了分店,抗战期间的冠生园,不只是食品工厂,更像一处后勤基地。 战争结束后,他满心欢喜带着资金回到上海,却发现市场被美国剩余物资占满,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公司内部也因股权问题发生矛盾,董事会排挤他。 他在内外交困之下,身体状况恶化,心脏病让他常常疲惫,新中国成立后,冠生园进入公私合营的轨道,作为上海知名的大企业,它自然被重点审查。 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期间,他被反复要求交代所谓问题,名誉和尊严受到极大冲击。 对一生正直、把清誉看得极重的人来说,这种压力难以承受,1952年4月21日,冼冠生从冠生园大楼跳下,生命定格在春日的上海。 他的去世令人惋惜,但冠生园的故事并未结束,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冠生园推出大白兔奶糖,那时牛奶稀缺,这款奶糖以“七颗可以冲一杯牛奶”的广告语打动人心,立即成为抢手货。 市民排长队购买,奶糖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七十年代,基辛格访华时尝到大白兔,觉得独特,后来尼克松来访,中方特意把大白兔作为礼品赠送,成了中美关系破冰的“甜蜜使者”。 自此以后,这块奶糖走向国际舞台,远销几十个国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上海老字号”的荣誉,它还不断创新,推出奶茶、香水等跨界产品,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潮流符号。 冼冠生用一生证明了“实业救国”的信念,他从一个贫困少年成长为食品大王,在最艰难的战争年代,用自己的企业支撑抗战,他的结局充满痛苦,是那个时代中许多民族企业家共同的遭遇。 今天我们记住的不只是糖果的甜,还有那位为国家尽心尽力、最终却被压垮的老人,大白兔奶糖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而它背后的故事,也让人理解甜味中隐藏的沉重与深情。 信源:百度百科——冼冠生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