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落幕后通过的《天津宣言》,在全球关注的热点议题上做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选择:宣言明确提到了加沙战争和伊朗核问题,却对仍在进行的俄乌冲突只字未提。这种做法在大型国际峰会的联合文件中并不常见,背后原因值得玩味。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核心原因在于上合组织内部各成员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俄罗斯作为上合的创始成员国,自然非常希望能在宣言中获得其他成员国外交上的支持。
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中亚各国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很难在此事上达成强有力的共识。为了维护组织内部的团结,避免成员国之间因立场不同而产生摩擦,最终的选择是避开争议,聚焦共识。将宣言内容集中在反恐、经济合作等成员国意见更容易统一的领域。这其实也体现了上合组织长期遵循的“不干涉内政”和“无霸权”原则。
但这可不代表没人提。普京就在会上主动发言,花了不少时间向各国解释“俄罗斯为什么不得不打这场仗”。他把原因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2014年乌克兰发生了“西方支持的政变”,推翻了亲俄总统;二是北约持续东扩,威胁俄罗斯安全。他强调,俄罗斯必须“消除危机根源”、“恢复战略平衡”,言下之意:仗还要继续打。
与普京的强硬姿态形成有趣对比的,是印度总理莫迪的态度。莫迪在与普京的会晤中展现出了一种谨慎的平衡策略。他一方面强调印俄传统友谊,另一方面则明确呼吁停止冲突。
莫迪表示印度“支持最近建立和平的所有努力”,这普遍被认为是在指代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调停努力以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一再要求的俄乌首脑直接会谈。
据悉,在抵达中国参会前,莫迪就与泽连斯基通了电话,承诺会劝说普京停火。会后莫迪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写道:我们呼吁早日结束冲突。这既可视为履行了对泽连斯基的承诺,也清晰表明了印度不希望冲突持续下去的立场,尽管其能否真正影响普京的决定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