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送烧鹅杀徐达?徐达的死是因为一只烧鹅是真的吗? "洪武十八年正月,南京城

五代十国志 2025-09-01 13:53:22

"朱元璋送烧鹅杀徐达?徐达的死是因为一只烧鹅是真的吗? "洪武十八年正月,南京城飘着细雪,54岁的徐达躺在病榻上,背上溃烂的伤口疼得他直冒冷汗。贴身侍从捧来一个食盒,掀开盖子,热气裹着鹅肉香扑出来——这是皇上朱元璋差人送来的'慰问礼'。 '这鹅...能吃吗?'徐达盯着鹅肉,想起民间'疽忌鹅'的说法,喉咙发紧。 三天后,这位从小兵熬成开国元帅的'濠州老徐',闭上了眼睛。 从此,'朱元璋赐烧鹅害死徐达'的说法传了600年。可翻遍《明史》,连'鹅'字都没提——这碗'御赐外卖',到底是野史瞎编,还是权力游戏的隐喻?" 1. 野史里的"鹅",可能是碗"毒鸡汤" 最早说"朱元璋赐鹅"的,是明代笔记《翦胜野闻》。作者徐祯卿是个文人,写惯了传奇故事。他在书里说:徐达病重时,朱元璋派人送蒸鹅,徐达"流涕食之",很快暴毙。 但明朝另一位史学家王世贞翻遍《明实录》(朱元璋时期的官方日记),发现朱元璋那年根本没送过鹅——野史的"猛料",多是文人为了博眼球编的。 2. 电视剧里的"鹅",是导演的"流量密码" 这些年拍朱元璋的剧,《朱元璋》《大明王朝1566》都安排了"赐鹅"名场面。导演们太懂观众了: 视觉冲击强:病榻上的老功臣,满桌佳肴却吃不下,眼泪掉进鹅汤里——这画面能让人瞬间共情; 矛盾冲突狠:朱元璋从"乞丐兄弟"变"铁腕帝王",亲手送食物给功臣,这种"恩将仇报"的反转,比宫斗剧还刺激。 3. 正史里的徐达,活成了"职场教科书" 《明史·徐达传》只有200字写他的死:"病背疽,卒。"但字缝里全是生存智慧: 他懂"分寸":北伐灭元后,他把元顺帝的金玺、玉斧全交给朱元璋,自己只要了个"诚意伯"的虚职; 他懂"低调":儿子徐辉祖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但他从不在朝堂提"皇亲"身份,连朱元璋夸他"万里长城",他都跪下来说"这是陛下的天威"; 他懂"保命":朱元璋晚年杀功臣杀红了眼,蓝玉被剥皮,李善长满门抄斩,可徐达的儿子徐辉祖还能当官,甚至敢和老朱争论。对比同时期功臣: 胡惟庸被满门抄斩时,家里抄出黄金万两;蓝玉家搜出美女上百。徐达呢?《明史》说他"每岁禄千石,然性恭俭,所居宅第不逾制"——钱不多,房不大,皇帝自然没理由杀他。 4. 背疽:古代武将的"绝症",比子弹还狠 徐达真正的死因,是"背疽发作"。这病放现在叫"坏死性筋膜炎",细菌顺着伤口钻进血液,48小时内就能让人休克。 举俩例子:三国名将夏侯惇,被箭射中眼睛,伤口感染引发背疽,没两年就死了;唐代名将郭子仪,晚年背上长疽,太医用了最好的药,还是没扛过去。 "烧鹅害死徐达"能传600年,本质是老百姓心里的"爽点":替忠臣不值:徐达对老朱那么好,最后被"阴"死,符合"好人没好报"的悲剧审美; 恨帝王薄情:老朱从乞丐变皇帝,杀了那么多功臣,老百姓恨不得给他安个"毒杀忠臣"的罪名; 爱"细节控":比起"病死"这种笼统说法,"赐鹅"这种具体情节更有画面感,容易传播。 "烧鹅传说"就像一面镜子——它照见的不是朱元璋的狠,而是我们对"好人有好报"的执念;不是徐达的冤,而是我们对"权力必然腐化"的偏见。 历史的真相或许无聊: 徐达就是病死的,朱元璋没送过鹅,就像你家楼下卖煎饼的大爷,不会突然给你下毒。 但它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别被"爽文式历史"带偏,别用现代人的脑补,去套古人的生存逻辑。 #明朝# #朱元璋# #徐达# #徐达的死是因为一只烧鹅是真的吗#

0 阅读:0
五代十国志

五代十国志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