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内蒙古一供销社丢了1400元现金和一支猎枪,警方查了8天一无所获,就请来大字不识一个的老人,对方只用1天就破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的春天,内蒙古赤峰的一家供销社出了大事,那天清晨,社里的人发现大门被撬开,库房里的东西少了一大堆。 丢掉的可不只是零星小物件,而是价值不小的现金一千四百元,还有一支猎枪、半导体收音机,以及粮票、衣物等杂物。 那个年代,粮票和现金都是压在心口的宝贝,猎枪和收音机更是稀罕货,一下子没了这么多,全城人心惶惶。 公安局立刻派人到现场,灯火通宵地查勘,可现场留下的脚印乱七八糟,就像人群踩过的集市,分不出哪个才是真凶的踪迹,八天过去,警察们一点进展都没有,供销社的人急得坐立不安,老百姓更是议论纷纷。 当时的刑侦条件很有限,没有摄像头,没有先进的检验工具,全靠人眼和经验,眼看着线索全被踩乱,大家都觉得这案子悬了。 就在这时候,有人提起一个名字,让所有人看到了一丝希望,那就是马玉林,一个没念过书的老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可是,他却因为看脚印的本事,在当地小有名气。 马玉林生于1906年,从小家境贫寒,十二岁就开始给地主放羊,放羊看似简单,其实极辛苦,草原辽阔,羊群要是跑丢一只,放羊人就得赔上半年的口粮。 为了不出差错,他只能整天趴在沙土地上盯蹄印,日子久了,羊的蹄印在他眼里就像一张张熟悉的脸,哪只是公羊,哪只是母羊,哪只是小羊,哪只是跛脚的,他一扫就清楚。 随着经验积累,他慢慢把这种看蹄印的本事移到了人脚印上,一个人的高矮胖瘦,走路姿势,腿上有没有毛病,他都能从脚印里看出来。 村里要是有人丢了牲口或者被偷了东西,经常会找他去帮忙,他几乎从不落空。 被请到供销社那天,马玉林已经六十七岁,他裹着厚棉袄,带着徒弟匆匆赶到现场,不同于刑警们拿着灯在屋里反复查看,他并没有急着钻进仓库,而是绕到后墙去看杂物堆附近的地面。 那里的脚印不多,还能看清轮廓,他弯腰仔细观察,指着两个圆形的印迹,说那是猎枪枪把拄出来的痕迹,旁边的小点则是螺丝顶出的印子。 再看墙上的划痕,他断定是穿棉靰鞡的人蹬出来的,于是判断作案的只有一人,而不是大家以为的一伙人。 第二天一早,他开始顺着那串棉靰鞡鞋印往外追,每走一段,他都会抬头望远处的地形,思考嫌疑人可能的逃跑路线,追踪中途,脚印在山岭前断了,他没有贸然爬山,而是让徒弟翻过去,自己坐车绕到另一侧。 不久,他果然又在土路上接上了那串鞋印,就这样一路追踪,到天黑时走进了钱龙沟村,村干部召集了符合条件的年轻人,一个个让他辨认,他都摇头否认,直到看见一户兄弟二人家的哥哥时,叫对方停下。 那人右腿轻微发颤,正与脚印里透露出的腿伤相符,随后的搜查中,赃物就从他家中被找出,从马玉林到现场,到案子告破,前后只花了一天多一点,与警方之前八天的无果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起案件只是他众多经历中的一例,早在1968年,他就曾跟踪一名越狱逃犯。 那时候正值初春,积雪开始融化,脚印模糊不清,他却能根据草茎倒伏的方向,甚至石缝里残留的半枚鞋印,一路追踪两百里荒原,三天三夜不休息,直到在地窖里揪出逃犯。 1972年,北京的几所高校闹“鬼”,有人看到白影飘来飘去,吓得议论纷纷,专家们都查不出结果,马玉林在图书馆后窗下抓起一把泥土,便断定有两人作案,一个胆大一个胆小。 几天后,果然抓住了混血双胞胎兄弟,他们作案时脚踩回力鞋,印迹早已被泥土记下。 再到1974年的一起银行劫案,他蹲在血脚印旁看了半天,认定大鞋印是故意混淆,真正的凶手脚小,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准确无误。 马玉林一生靠眼力和经验破过无数案子,他不懂刑侦理论,也没有学历,但能在一堆凌乱痕迹里找到关键线索,他的方法后来被整理为“码踪技术”,写进公安的教材,供后来者学习。 他的徒弟遍布各地警界,很多人继承了他的经验,即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他那种对细节的敏感,对规律的敬畏,依然被看作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到了晚年,他身体不好,肺气肿严重,说话都带喘,可只要有案子,他还是要让徒弟推着自行车去现场,1981年,他离世,享年七十五岁。 他的一生,从草原上的放羊少年,到刑侦界的传奇,靠的就是几十年苦练出的“读地术”。 那场1973年的供销社大案,正是他能力最鲜活的证明,八天的无果,被他用一天逆转,靠的不是奇迹,而是经验累积出的精准判断,人们至今记得他的一句话,脚印会说话,就看你能不能听懂。 信源:百度百科——马玉林
1973年,内蒙古一供销社丢了1400元现金和一支猎枪,警方查了8天一无所获,就
如梦菲记
2025-09-01 13:32: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