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虽然出生官宦之家,但是初打天下时,要拉军队,养活军中将士,军饷难免赤字,他是如何筹集军饷的呢?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路军阀都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打仗烧钱,曹操刚起兵时散尽家财才拉起五千人马,结果讨伐董卓一仗几乎全军覆没。 重建军队需要巨额资金,但当时经济凋敝,税收根本指望不上,这位后来的枭雄想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办法,组织军队去盗墓筹集军饷。 曹操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建立了完整的盗墓体系,他设立了两个专门职位:“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可不是小说家编的,而是明确记载在陈琳为袁绍写的檄文里。 “发丘中郎将”相当于盗墓行动的总指挥,“摸金校尉”则带队干具体活儿,这种成建制的官方盗墓组织,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曹操的目标很明确,专挑那些陪葬丰厚的王公贵族大墓下手,其中最成功的一次,是盗掘了西汉梁孝王刘武和王后的陵墓。 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富得流油,他的陵墓在芒砀山,规模宏大,总容积达到1367立方米,里面的宝贝可想而知。 据《水经注疏》记载,曹操这一票干得相当漂亮,“收金宝数万斤”。更夸张的是,这些财富竟然够养活全军将士整整三年。 在讲究孝道的古代社会,挖人祖坟是天大的忌讳,曹操这么干当然遭到对手们的口诛笔伐,骂声一片。 可能是做贼心虚,曹操格外担心自己死后也被人挖坟,他生前就开始琢磨怎么防盗,提倡薄葬,要求把自己葬在贫瘠之地。 更绝的是他要求“不封不树”,就是不堆封土,不立墓碑,搞神秘安葬,民间还传说他设了七十二座假墓来迷惑后人。 虽然这些传说真假难辨,但曹操墓的位置确实成了千年之谜,直到现代才被考古发现,有意思的是,发现时确认这座墓曾多次被盗。 当然曹操的军费来源不能全算在盗墓账上,随着实力稳固,他也推行了更长远的政策,比如著名的屯田制。 屯田制让军队和流民进行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他还和商人合作,甚至通过联姻与匈奴做边关贸易。 曹操早期的“摸金”手段虽然备受争议,但在那个乱世确实解了燃眉之急,没有这些资金,可能就没有后来统一北方的魏国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道德标准往往要为现实让路。 曹操的盗墓行为也催生了后来的防盗技术发展,历代帝王都开始重视陵墓的防盗设计,这算是意外的历史贡献,现代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曹操时期的盗墓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有完整的分工和专业工具,这些“经验”后来也被盗墓贼们继承发扬。 有趣的是曹操虽然靠盗墓发家,但他对文物古迹其实很有保护意识,在统一北方后,他曾下令保护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他的行为虽然在道德上有争议,但客观上为他后来的政治军事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这个铺垫,三国的历史走向可能完全不同。 我们不能简单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古人,而要把他们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 信源:“超世之杰”:曹操非凡而复杂的一生. 凤凰网
刘邦临死前,令陈平、周勃杀掉大将樊哙,并取回首级。二人一合计,只是将樊哙投入囚车
【141评论】【2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