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入主中原41个年头时,康熙看完一个人写的书,立即下令诛其九族,但仔细一看其姓名,连忙撤回旨意:杀不得! 康熙二十八年,一部叫《桃花扇》的戏曲作品在京城悄然流传,这部以明末清初为背景的剧作很快传到了康熙皇帝那里。 康熙读完勃然大怒,当场拍案而起:“此等煽动之作,作者当诛九族!”话音刚落,他的目光却落在了作者的名字上——孔尚任。 这三个字让康熙的怒火瞬间平息了不少,这个差点招来灭门之祸的作者,正是五年前被他亲自提拔的孔子第六十四代孙。 故事要从康熙二十三年说起,那时康熙刚刚平定了三藩之乱,为了安抚汉族知识分子,他专程前往山东曲阜祭孔。 在曲阜,康熙注意到了一个特别的人物,孔尚任虽然是孔子后代,却已经三十六岁还没有功名,正在石门山隐居读书。 康熙当场破格提拔了他,直接授予国子监博士的职位,这个举动向天下汉族士人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连孔圣人的后代都为清朝效力,你们还在犹豫什么? 进京后的孔尚任可能误解了皇帝的用意,以为康熙真的欣赏他的文学才华,他花了十多年时间,创作出了这部《桃花扇》。 剧本以才子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南明王朝的兴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情怀,深深打动了当时的读者。 《桃花扇》一经问世就引起轰动,很快有人将它呈给康熙过目,康熙读后震怒不已,剧中对明朝的怀念之情显而易见。 对于一个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王朝来说,这种情怀无疑触及了最敏感的神经,盛怒之下,康熙几乎就要下达那道要命的圣旨。 但康熙很快冷静下来,诛九族在清代其实极为罕见,就连谋反罪的处罚也仅限于“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 更重要的是孔尚任身份特殊,他不仅是康熙亲自提拔的官员,更是孔子的嫡系后代,如果对孔子后人诛灭九族,必将彻底破坏精心推行的怀柔政策。 康熙最终选择收回成命,仅仅将孔尚任罢官了事,清朝入关之初面临着统治汉族的巨大挑战,早期的强硬政策如“剃发令”曾引发激烈反抗,康熙亲政后改用怀柔策略。 他优待汉人,尊重儒家文化,大量启用汉族知识分子,对孔尚任的提拔和宽恕,都是这一策略的具体体现。 《桃花扇》之所以触怒康熙,是因为它直击了清王朝最敏感的痛点,作品中的“伤痕”情结与清政府希望塑造的“满汉一家”叙事完全背道而驰。 孔尚任的命运反映了清初统治者的两难处境,一方面要严控思想,防范任何威胁统治的因素;另一方面又必须拉拢汉族士人,借助儒家文化巩固统治。 康熙对孔尚任的宽大处理,既展现了政治家的理性计算,也体现了统治智慧,真正明智的统治者懂得何时展示强硬,何时展现宽容。 历史的转折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如果不是康熙最终的理性选择,中国文学史上恐怕就要失去《桃花扇》这部传世之作了。 《桃花扇》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那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早已成为经典,而这部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同样耐人寻味。 信源:孔尚任"桃花扇"当年火过"小苹果" 贵族竞相借抄. 中国新闻网
在大清入主中原41个年头时,康熙看完一个人写的书,立即下令诛其九族,但仔细一看其
文史充点站
2025-09-01 10:33:31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