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中美AI差距到底有多大?”梁文峰毫不避讳一针见血地回答:“表面上中国A

冥王星的主人 2025-08-31 20:05:09

记者问:“中美AI差距到底有多大?”梁文峰毫不避讳一针见血地回答:“表面上中国AI与美国可能仅有一两年的技术代差,但真实的差距是原创和模仿之差。如果这个不改变,中国永远只能是追随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 这话听着确实有点扎心,但仔细琢磨全是大实话。咱们平时用的不少AI工具,看着功能花哨,底层的核心算法、基础模型大多还是在国外框架上修修补补,真能从0到1搭建全新理论体系的,目前圈子里真没几个能拿得出手的。 记者紧跟着就抛出了行业里的普遍疑惑:“大多数中国公司都会同时布局模型和应用,为什么DeepSeek只专注于研究?”毕竟现在市场上,做AI应用落地多香啊——搞个智能客服、图像识别系统,三五个月就能见收益,可研究底层技术就是个“烧钱无底洞”,短则三五年看不到回报,长则十年八年都未必有结果。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梁文峰的回答倒是透着股韧劲:“因为我们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是参与全球科技创新。这一次,我们的目标不是快速盈利,而是推动技术前沿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整个生态的成长。”这话不是唱高调,看看美国的OpenAI,早期也是靠着长期投入才搞出GPT系列,要是一开始就盯着赚钱,根本不可能突破技术瓶颈。 记者提到的“美国创新、中国落地”的共识,确实是过去几十年IT行业的真实写照。从PC时代的操作系统,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芯片,咱们确实靠着灵活的应用落地赚了不少红利,电商、社交这些领域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核心技术的“命门”一直捏在别人手里。 所以梁文峰说“要从技术的受益者转变为贡献者”,其实是点破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30年,咱们是跟着别人的技术路线跑,省了不少力气,但现在想再往前冲,就必须自己趟出一条原创的路。不然哪天国外收紧技术授权,咱们的AI产业就算规模再大,也可能瞬间“卡壳”。 当然,这种选择注定不好走。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盈利压力,还要顶住外界的质疑,但对于中国AI来说,总得有人放下眼前的“小利”,去啃底层研究这块“硬骨头”。毕竟模仿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只有原创才能真正掌握话语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说说你的观点。

0 阅读:120

猜你喜欢

冥王星的主人

冥王星的主人

你喜欢的,就是我想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