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为啥会陷入“物美价廉”魔咒,难道高科技与高品质不能带来高溢价?其实,只有稀缺性才是高溢价的唯一核心驱动力,而非技术或品质。这一规律不仅贯穿人类经济史,更是被中国制造在当代全球市场中反复验证过的。 在全球范围里,中国的产品往往技术含量很高,质量也很好,可是在价格上却一直走低。拿汽车行业来说,不管是新能源车还是传统燃油车,国内厂家拼杀价格,谁都想把售价拉到更低。 结果就是即便新技术不断涌现,创新能力不断增长,中国制造却始终难以靠科技或者品质维持高价,这一切的背后,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产品一点都不稀罕,供应源源不断。 要说东西为什么能卖到天价,最离不开的还是“稀缺”。比如那些限量的老纸币,现在一张背绿水印壹角能卖出天价,不是因为那点纸质有什么独门绝技,而是因为当年只流通很短时间就被收回,市场上存货本来就凤毛麟角。 这种绝版属性让无数收藏爱好者愿意高价入手,再瞧瞧大城市的老城区豪宅,不少都是上亿元一套,说到底,房子再豪华也比不上那块地不可复制,买的人看重的除了居住之外,就是想买一份稀罕。 类似的规律其实被无数行业验证过,看瑞士手表,很多地方能做出同品质的仿品,普通人看着区别不大,可瑞士表照样敢卖出天价,靠的是什么?是产地、品牌和象征意义。 再比如各种顶级奢侈品,背后最主要的卖点就是“买的人不多、想买的人多”,于是身份、地位顺理成章绑定上高价,这种溢价不是因为原材料或工艺有多好,而是因为人们觉得拥有它就是不一样,物以稀为贵的规则处处都管用。 有些人认为,只要技术领先就能掌控价格,其实只是表象,例如芯片行业,美国英伟达的产品确实站在前沿,但中国企业一旦进入,相同技术立刻铺开,价格迅速塌方。 盾构机、医疗设备、挖泥船等产品的价格从“天价”降到人人能用,靠的也是大规模投入和普及,当一种先进技术把供应变成“大路货”,原来的高价自然也就维持不住。 这一切和中国制造的策略也分不开,中国原本就是靠大规模产业链、庞大劳动力,优先考虑就业和市场份额,有什么新技术马上推开普及。像华为、比亚迪那种有十几万技术人员的企业,每年大批新产品快速走向市场,价格也会主动压低,让更多人能用得起。 大家并不是追求少数人的高端享受,而是愿意普惠大众,这其实也构成了中国制造和欧美制造的根本区别。 在中国,高新技术不是哪个人专属的玩物,很多行业做到了降低成本,让更多家庭买得起本以为遥不可及的产品和服务。但中国制造如果一直坚持“物美价廉”,溢价能力自然就会被限制,因为只有稀缺,才能不断创造高溢价。
中国制造为啥会陷入“物美价廉”魔咒,难道高科技与高品质不能带来高溢价?其实,只有
芸霄记史
2025-08-31 02:25:44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