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中国基建闹了个大“乌龙”,本打算耗资3亿在荒漠建发电厂,没想到10年后,却意外获得一个牧场,甚至无意间攻克了世纪难题! 青海共和县的塔拉滩,曾经是一片荒凉的戈壁。 这里风沙大,草木难生,人们都说这是块不毛之地。 可谁也没想到,十年之后,就在这片荒漠上,竟然出现了太阳能电站和羊群和谐共处的景象。 事情要从2010年说起。 那时候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看中了塔拉滩这块地方。 这里海拔高,日照时间长,一年到头有三千多个小时都能见到太阳,有些地方甚至一天能晒十二个钟头。 再加上地势平坦,人烟稀少,确实是建太阳能电站的好地方。 于是国家投了三个亿,准备在这儿建个大电站。 2012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过程中,工人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大的问题就是风沙太大。 为了固沙,工程师们想了个办法,在太阳能板周围撒了些草籽,还种了些耐旱的植物像沙棘、柠条什么的。 没想到这个无心之举,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太阳能板偶尔会滴下清洗时用的水,这些水正好浇灌了地上的草籽。 而且太阳能板挡住了部分阳光,降低了地面的温度,给草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没过几个月,原本光秃秃的沙地竟然长出了绿油油的草,到了夏天,草都能长到膝盖那么高。 草长得好本来是好事,但却给电站带来了新麻烦。 茂密的草遮住了太阳能板的底部,影响散热,发电效率明显下降。 这么大一片电站,面积有674平方公里,要是靠人工除草,那得花多少钱啊? 而且草长得快,割了又长,根本除不完。 电站的工作人员急得团团转,发电量一天天减少,这可怎么办? 就在大家发愁的时候,有人提出了个主意:既然草这么多,为什么不请羊来吃草呢? 这个想法一开始让人觉得挺好笑的,花三个亿建的电站,最后要靠羊来解决问题? 但仔细一想,这个办法还真可行。 羊吃草不仅能省下除草的钱,还能解决太阳能板散热的问题。 于是2013年,电站联系了附近的牧民,请他们把羊赶到电站里来吃草。 牧民们开始还有些担心,怕羊碰坏了贵重的太阳能板,赔不起。 电站方面马上表态,说有什么损失他们来承担,让牧民放心。 结果让人惊喜。羊群在电站里吃得欢,把太阳能板下面的草啃得干干净净。 太阳能板散热正常了,发电效率也上去了。 更妙的是,羊粪还是很好的肥料,能让草长得更好,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为了让羊群活动更方便,工程师们还把太阳能板的安装高度从原来的50厘米提高到120厘米,这样羊在下面走动就不会碰到设备了。 就这样,“上面发电,下面放羊”的模式正式形成了,大家给起了个名字叫“光伏羊”。 这个模式带来了多方面的好处。 电站的发电量大幅增加,到2022年,一年能发8亿度电。 生态环境也改善了,塔拉滩的草地覆盖率从原来的不到5%提高到了80%以上,沙尘暴都少多了。 对牧民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以前要找地方放牧不容易,现在有了现成的牧场。 羊吃得饱,长得壮,牧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 到现在,电站里能养两万多只羊,牧民年收入比以前多了三倍,有的人一年能挣十万多块钱。 电站还需要人清洗太阳能板和维护设备,这又给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 现在塔拉滩已经成了有名的“光伏牧场”,以前那些说风凉话的外国媒体也不吭声了。 2017年,这个模式还在国际能源会议上做了介绍,好多国家都来学习。 2019年,塔拉滩光伏电站还和旁边的龙羊峡水电站搞起了“水光互补”,白天靠太阳能发电,晚上用水电,互相补充,电力供应更稳定了。 回过头看,当初投的那三个亿真是太值了。 既发了电,又改善了环境,还帮助牧民增加了收入。 最重要的是,面对问题时没有死脑筋,而是想出了这么个巧办法,让一片荒漠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 主要信源:(青海省人民政府——《塔拉滩边续写“绿色”篇章》)
胖东来要是输了这场官司,估计全国的饭店和快餐店都可以起诉一遍了!真是闲着发慌,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