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这跟我有什么关系?”8月22日,上海,女子在商场买了两台空调,师傅上门安装当天,女子在屋里就听“砰”的一声,过去查看发现一位安装工人意外从3楼坠落,事后伤者家属多次上门,认为事故出在她家,要求她来承担责任 (信源:齐鲁壹点——空调安装工人作业时坠楼受伤,家属上门找业主索赔担责) 8月22日的上海,一声巨响打破了孙女士家的平静。这声响并非来自新装空调的启动,而是一名安装工从三楼坠落的沉重回音。 这起意外迅速演变成一个多方僵局,将作为消费者的孙女士、生死未卜的工人及其家属,以及知名品牌格力与销售平台苏宁,一同卷入了一个无人应答的责任“真空地带”。事件的核心,已不再是事故本身,而是那个由服务外包、信息壁垒和责任推诿共同构筑的追责迷宫。 在这场风波中,孙女士的身份被强行扭曲。她本应是服务链条的终点与受益者,却意外沦为矛盾的交汇点。她在苏宁易购实体店购买格力空调,是一次标准清晰的消费行为,期待的是“品牌承诺包安装”的确定性服务。 然而,事故带来的后果却是全然的不确定——订单上注明由商场负责,苏宁却让她去找格力,责任归属瞬间模糊。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孙女士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呼叫救护车与报警,履行了无可指摘的道义。但这份人道主义关怀,换来的却是六名工人亲属的反复上门。 由于无法从企业处获得任何有效回应,这个焦急的家庭,其中甚至包括一位八旬老人,只能将唯一的突破口对准了事发地的业主。孙女士的家,从一个消费场景,异化为了追责现场,她的正常生活被彻底打乱。 “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这句充满困惑的自问,精准地描绘了一个为专业服务付费的“局外人”,如何被步步推向了责任漩涡的中心。 苏宁与格力看似在“互相甩锅”,实则共同暴露了服务外包链条中系统性的管理漏洞,这才是责任真空的根本成因。最核心的证据,莫过于那条7月31日的“安装完成”记录。 当时孙女士家仍在装修,根本不具备安装条件,但苏宁的系统却提前关闭了订单。这绝非简单的日期错误,而是流程监控失效、责任提前脱钩的危险信号。 人员管理“黑箱”加剧混乱。格力称标准流程是派遣一名持证且有保险的师傅,但事发当天现场有三名工人。数量矛盾暗示可能存在多层转包或非正规用工问题,使坠楼工人的资质、保险和基本安全保障成谜。 当孙女士和工人家属试图穿透这层迷雾时,两家公司的客服用一句轻飘飘的“会反馈”,筑起了一道坚固的沟通“防火墙”。这种标准化的冷漠回应,成功地将本应承担主体责任的企业与焦急的当事人完全隔离开,联手制造了一个让追责者无处着力的迷宫。 在企业构建的责任迷宫中,最沉重的代价终究由具体的人来承担。工人未系安全带是事故的直接诱因,那悬在半空的护栏与空调外机,正是这一致命疏忽的危险见证。但这背后,折射出的更是行业对高风险作业安全规范的普遍漠视。 因此,家属们围堵孙女士的行为,与其说是无理取闹,不如说是在所有官方渠道失灵后的绝望一搏。他们的行动,正是整个失灵系统投射到无助个体身上最真实的回响。 这起空调安装事故所揭示的,早已超越单次服务的失败。它撕开了一个将风险巧妙转嫁给链条最两端——消费者和一线工人——的行业潜规则。 当服务被层层外包,当流程记录可以被随意篡改,当责任被系统性地模糊化,最终为此买单的,绝不应是那个信任品牌的普通客户,更不该是那个用生命换取微薄薪酬的劳动者。真正的追问,必须指向那些制定规则、搭建系统,却在事故发生后迅速“隐身”的平台与品牌方。
上海,女顾客辱骂店员近十分钟。店员:漏了一杯饮料。发现后第一时间送了一杯,后来整
【3评论】【3点赞】
dennyzhan
不管外不外包,商场、空调品牌方都有责,高空作业都是要买保险的,商场、空调品牌方有责任监督外包商买高空作业险。
特洛伊 回复 08-31 09:19
苏宁不购
文连
几方隐身,政府就应出面。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从这杭事就可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