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一个叫冯爱倩的农村妇女,因生活不堪重负,开始偷偷进城摆摊儿,但无论一

文山聊武器 2025-08-30 16:36:16

1980年,一个叫冯爱倩的农村妇女,因生活不堪重负,开始偷偷进城摆摊儿,但无论一天她换几个地方,都面临着摆好被没收,再摆好,再被没收,进入了一个绝望的循环。 冯爱倩1940年出生在义乌佛堂镇一个叫竹园的村子,那地方山多地少,家里穷得叮当响。她一岁就没了爸,妈靠给人洗衣服勉强养家。她从小就帮家里干活,捡柴火、放牛啥都来,练就了一身硬骨头。长大后嫁给本地农民,丈夫身体不行,重活干不了,她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生了几个孩子,日子更紧巴,地里刨食勉强够吃,遇上坏年成就得借粮。她平时纺纱织布补贴家用,手上老是磨出茧子。七十年代末,农村政策有点松动,她听说城里能做点小买卖,就开始攒点本钱,打算试试水。 她家世代务农,村里人多是种地为生,她也一样,从早忙到晚。家里几亩薄田,收成有限,她得算计着过日子,衣服补丁摞补丁。孩子大了,开销多,她想多挣点,就从邻居那儿收些旧针线、扣子啥的,准备进城卖。1980年前,她已经在村里小打小闹,但进城是头一遭。她知道风险大,可家里实在扛不住了。那时候义乌农村穷,很多人像她一样想出路。 冯爱倩的早年经历典型反映了当时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她没上过啥学,就靠双手养家。丈夫在家帮不上忙,她一人操持内外,冬天冷风里下地,夏天晒得黑乎乎。村里没啥副业,她偶尔帮人缝补衣服挣点零钱。七十年代末,国家开始包产到户,她家分了点地,但产量低,粮食刚够吃。她听说温州那边有人做买卖,就动了心。卖掉家里的谷子,换来八十块钱本钱,她决定赌一把。这步棋走得险,但也开了头。 1980年,冯爱倩开始进义乌县城摆摊,那时候政策还不允许农村人随便经商,她只能偷偷来。她背着布包,里面塞满从村里收来的针线、扣子、头绳啥的,天不亮就出门。城里街道上人少,她找个角落蹲下,把东西铺开卖。刚卖出几样,管理人员就来,没收货物,她只能跑。换地方再摆,又被发现,又没收。这样一天下来,她有时空手回家,有时剩点残货。 这个过程反复折腾,她一天得换好几个地方。早上一个街角,中午市场边,下午小路旁,每次摆摊时间短,卖不了多少就得撤。管理人员巡逻严,货物一没收,她的本钱就少一块。针线扣子这类小东西,本来利润薄,被没收几次,她就得重新凑货。回家见孩子等着吃饭,她只能咬牙再来。这样的循环让她进退两难,但她没停下。 摆摊的日子越来越难,她得警惕着周边动静。管理人员一来,她赶紧收拾,但常常来不及,全被拿走。城里摊贩多,但农村来的像她这样,容易被盯上。她试过藏在偏僻地方,可顾客少,生意差。没收后,她捡回点散落的东西,继续找下个点。整个1980到1982年,这事儿像个死结,解不开。 冯爱倩的坚持不是白费,她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货物被没收的次数多了,她的本钱快光了。1982年5月,她货物被一网打尽,彻底断了念头。但她没认输,直接去县委大院堵书记谢高华。谢高华刚来义乌不久,她陈述自家情况和摆摊遭遇,两人争论一下午。最后,谢高华同意让她试试摆摊,不再赶她。 这个事儿开了头,同年8月,义乌县委政府决定允许农民经商,开放城乡市场,还允许多渠道竞争。冯爱倩拿到编号001的工商许可,这是义乌第一本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她终于能光明正大做生意,摊位固定下来,货品种类多起来。从针线扣子到头绳纽扣,她进货卖货,生意渐渐稳。 政策一开,义乌市场起步快。冯爱倩见证了从路边摊到固定市场的转变,商贩增多,客商从全国来。她家日子好转,孩子吃饱穿暖,她自己也从穷妇女变成知名个体户。市场几经扩建,从第一代到第五代,义乌成了小商品之都。她晚年还感慨,过去办执照麻烦,现在几分钟搞定。

0 阅读:34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