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地下党员王冶秋走到院子时,发现他的勤务兵被军统特务抓了,特务指着王治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8-29 15:26:28

1947年,地下党员王冶秋走到院子时,发现他的勤务兵被军统特务抓了,特务指着王治秋,问勤务兵:“这个人是不是你长官?” 主要信源:(江淮文史——《王冶秋与“北平电台事件”》) 1947年9月,北平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解放战争正处于关键时期,国共两党的地下斗争也日趋激烈。 时任华北设计委员会资料室主任的王冶秋,真实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每天都在危险中开展情报工作。 9月26日临近中秋,王冶秋忙碌了一整天,为教育文化界的朋友们送去大米。 这些知识分子在动荡时局中生活困顿,王冶秋以送米为掩护,暗中传递情报并联络同志。 直到晚上十点,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 与妻子高履芳和孩子的团聚时光显得格外珍贵。 高履芳同样是一名地下工作者,夫妻二人都深知这项工作的危险性。 他们格外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分每秒,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第二天早晨八点,王冶秋照常来到单位。 刚进大院他就察觉异常:铁门敞开着,锁具被破坏,文件散落一地。 勤务兵康永亮颤抖着告诉他,天刚亮就有七八个持枪者闯入,抓走了余心清委员和几名士兵。 原来前两天北平的一个地下联络站被军统破获,有人叛变导致大批同志暴露。 军统特务在北平城内展开大规模搜捕,华北设计委员会也成为重点目标。 就在这时,余心清家的门突然打开,勤务兵刘宝璋带着几个便衣走出来。 机智的刘宝璋假装不认识王冶秋,带着特务往别处走去。 这个勇敢的举动为王冶秋创造了宝贵的逃生机会。 特务头子用枪指着刘宝璋逼问,但刘宝璋坚称不认识王冶秋。 趁着这个空隙,王冶秋强作镇定地走向资料室,随手翻阅文件掩饰内心的紧张。 特务派了两人监视他,但见他举止如常便离开了。 王冶秋立即意识到事态严重。 他迅速收拾重要文件,嘱咐康永亮保密后从后门离开。 此刻他面临最大难题:北平情报组没有预设撤离方案,如何在军统布下天罗地网前安全脱身? 危急时刻,他想起清华大学的老友吴晗曾帮助学生前往解放区。 这个念头让他看到一线生机,他立即乘车到骑河楼,转乘清华校车前往清华园。 在清华园老西院12号,吴晗接待了这位不速之客。 了解情况后,吴晗告诉他一个好消息:负责接送学生去解放区的汪行远正在北平,过两日就要返回解放区。 当晚,汪行远来到吴晗家,为安全起见,约定两天后在天津滨河公园接头。 这个安排让王冶秋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次日,王冶秋换上吴晗的长袍,化装成学者模样乘坐火车前往天津。 接头后得知,军统正在全城搜捕他,妻子高履芳已被捕,住处也被监视。 汪行远决定立即用自行车带他抄小路前往解放区。 这是一段充满危险的旅程,沿途都有军统的检查站和巡逻队。 在几位地下工作者的协助下,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艰难行程,王冶秋于10月2日下午安全抵达河北青县解放区。 脱险后,王冶秋继续投身革命事业。 这段惊险的逃亡经历成为他革命生涯中的重要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局长,国家文物局局长等职,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在他的主持下,许多重要文物得到保护,博物馆事业得到发展。 1987年10月,王冶秋因病逝世,享年78岁。 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地下斗争到执政的历史进程,他的勇敢和智慧为后人所铭记。 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成为中共地下斗争史上的一个精彩篇章,展现了地下工作者的机智勇敢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在危险关头,同志间的相互掩护和支持,更是体现了革命队伍中深厚的战友之情。 王冶秋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逃生经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里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坚守。

0 阅读:0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