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27日,63岁的陈独秀于四川病逝后,给34岁的妻子留下遗嘱:“我死

运赛过去 2025-08-28 17:24:02

1942年5月27日,63岁的陈独秀于四川病逝后,给34岁的妻子留下遗嘱:“我死之后,你可自主改嫁,但有一事你要牢记在心。那就是不可用我名义去卖钱,教育部寄来的钱也不能动用,生活务求自立。” 陈独秀这个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个绕不开的角色。他1879年10月9日出生在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家境还算过得去,但父亲早逝,由祖父和兄长拉扯大。从小接受传统教育,1896年他通过院试成了秀才,那时候才17岁,次年去南京赶考乡试,结果落榜。这事让他对科举制度有点看法,转头进了杭州求是书院,学法文和造船技术。1901年他自掏腰包去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待着,后来转日语专业,又进成城学校陆军科,接触了不少西方思想。1903年回国,在安庆藏书楼组织拒俄集会,成立安徽爱国会,还创办了《爱国新报》,因为这些反清活动被通缉,只能逃到上海。 1904年,他在芜湖办起《安徽俗话报》,用白话文宣传革新理念,发行量慢慢爬到3000份。他还走访乡村,拉拢革命党人,成立了岳王会,自己当总会长。1905年去芜湖皖江中学教书,课堂上推白话文,鼓励学生聊社会问题。1906年办徽州学堂,亲自搞课程。1907年为躲通缉第三次去日本,进正则英语学校,后转早稻田大学。1909年回国,当杭州陆军小学教习。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回安徽,任都督府秘书长,处理军政事。1913年参加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在芜湖指挥部队,被抓后关押,获释又去日本,帮办《甲寅》杂志。 1915年回国,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新青年》,推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民主科学。1917年去北大当文科学长,聘请胡适等学者,改革教育。1919年五四运动,他是主要推动者,组织学生游行,写文章呼吁变革,还因散发传单被捕,出狱后继续活动。1920年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1年中共一大上当选中央局书记,推动工人运动和国共合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辞去党内职务,1929年因不同意共产国际指令,被开除党籍,转向托洛茨基主义研究。1931年组建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以叛国宣传罪判13年,在南京监狱继续文字学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提前获释,先去武汉,后到四川江津隐居,靠教书和写作为生,继续关注时局。 陈独秀晚年健康每况愈下,高血压和肾病反复发作。1942年春,他躺在江津石墙村的土屋里,病情加重。5月27日晚9时40分,他因中毒去世,享年63岁。临终前,他口头交代给妻子潘兰珍几句遗嘱,强调她年轻,可以自己决定再婚,但不能借他的名字换钱,也不能碰教育部先前寄来的那笔款,必须靠自己过日子。 这笔钱是1940年左右的事,国民党教育部国立编译馆知道陈独秀研究文字学,就请他编一本小学识字教本,预支两万元稿酬。他在江津农舍接下任务,每天埋头写稿,完成初稿寄出后,对方要求改书名,他拒绝,坚持一字不改,稿子被退回,那两万元就原封不动放着。潘兰珍知道家穷,但没动那钱,支持他的决定。 两人1930年在上海相遇,那时陈独秀51岁,潘兰珍22岁,她在烟厂做临时工,两人是邻居。她帮他打理生活,他教她识字背唐诗。她聪明,学得快,两人感情渐深。1932年陈被捕,报纸登出他的照片,她才知他是大人物,但没退缩,在监狱附近租房,一边做女红一边探视,帮他洗衣送饭,跑腿联络。狱中陈独秀写书,她帮采购纸笔。 1937年出狱,两人结婚,先去武汉避难,1938年到江津隐居。他没法从政,身体弱,她操持家务,维持生计。两人抱养了一个女儿,取名陈子美。 遗嘱反映了陈独秀的性格,他一生清贫,坚持原则,不愿身后靠名声谋利。那两万元是教育部预支的,他觉得既然书没成,就不能用。潘兰珍虽不完全懂他的坚持,但一直没碰那钱。 陈独秀去世后,潘兰珍料理丧事,把他葬在江津鼎山。葬礼简单,由朋友邓蟾秋叔侄赞助衣裳棺木和墓地。她拒绝外界援助,回石墙村继续纺织为生,每天拉梭织布,到镇上卖,换米粮。抱养的女儿陈子美小,她一边干活一边教她识字。生活苦,但她没动那两万元,也没用陈独秀的名义求帮。 后来为生计,她在重庆一家农场做工。抗战胜利后,她迁回上海,在小学校食堂劳作。期间,她嫁给一个国民党下级军官,但军官不久病故。她继续靠自己,卖首饰维持。1947年,陈独秀三子陈松年按父亲遗言,把灵柩从四川运回安庆,葬在北门叶家冲,与原配高晓岚合葬,墓碑刻“先考陈公乾生之墓”。 潘兰珍守护陈独秀的手稿书籍,不让别人借名求利。1949年,她因宫颈癌在上海去世,享年41岁。陈独秀的其他子女,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1927年被国民党杀害,长女陈玉莹早逝,三子陈松年、四子陈鹤年、幼女陈子美活下来。陈松年后来整理父亲遗稿,出版部分著作。

0 阅读:62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