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的人,冲在一线打关税战、说自己“调停了六场战争”,现在又把刀口对准了美联储——这不是简单的“政治加一分”,而是直奔权力金字塔最顶端那颗按钮:谁来决定美国的钱值多少钱。 特朗普点名要把联储理事丽萨·库克“立刻解职”,理由是多年前按揭材料涉嫌虚假陈述。 库克回怼:总统无权随意撤我职,见法院。 法理层面,美联储理事的任期受《联邦储备法》保护,“可因事由(for cause)罢免”,但什么叫“正当事由”?得打到最高法院。 就算最终败诉,这也已经是112年历史里的第一次正面冲撞——制度红线被踩到了,政治信号已经释放完毕。 为什么现在动手?很简单:要降息、要流动性。财政赤字没刹车、关税抬价效应在前,高利率把房地产、耐用品和一票中小企业按在地上摩擦。 对白宫来说,通胀的“明天风险”,抵不过就业与资产价格的“今天痛感”。 于是,“央行独立”变成了可议价的变量——谁挡路,谁就被装进“有事由”的框里。 别低估这记重锤的外溢效应。 短期看,它会强化市场对“政策俘获”的押注:利率预期下移、风险资产躁动、美元的周期性承压。 中期看,风险溢价上升——因为大家开始给“制度不可预测性”计价:央行从“最后贷款人”向“行政附庸”滑行一步,主权信用的长期贴水就多一分。 长期看,财政主导压倒货币独立,“先把火救了再说”的政治冲动,与“把锚守住”这件无聊但必要的专业主义,注定一路冲突。 有人问:华尔街怎么没一边倒反对?别装纯情。资本市场要的是方向确定的宽松,只要钱潮真来,赚到手的利润不会嫌“程序不优雅”。 等到锚松了、币弱了、长端利率的“通胀溢价”真的抬起来,再换一茬人出来谈原则——这套剧情,美国自己已经重播过无数次。 法理上这仗未必好打赢。 最高法院既有维护独立机构的传统,也有近年的“扩大总统撤换权”判例轨迹;最终怎么写意见书,变数很大。 但就算法院把人“判回来”,威慑已经达成:联储投票桌边坐着的每位官员,从此都会多想一层“政治后果”。 机构独立,一旦被装进交易的价目表,再想拿出来,就不再是原来的那块料。 这一步,也把美国政治的短视症,照了个底儿朝天。 疫情年代零利率+天量赤字的爽感还在报表里发光,后遗症却要靠下一任的“再宽松”去遮。 上一轮把阀门拧到头,这一轮干脆去把守阀的人拎走——赢一时的,是选票与资产价格;输一个时代的,是制度信誉与货币锚。 这不是围绕一名理事的人事纠纷,而是向“谁控制美元”发起的总攻。 若司法点头,美国会更快走向财政—货币一体化的现实主义;若司法摇头,政治仍然赢了一半——因为“央行独立”已被打入公共舆论的拍卖场。 钱,终究会来;账,也终究要还。届时买单的,不是某位理事,也不止一个任期。 参考资料 《特朗普开始对美联储下手-中国经济网》 《[经济信息联播]特朗普宣布“免去”美联储理事库克职务-央视网》
在中国枪响了,大家还以为谁调皮放鞭炮[吃瓜]
【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