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上井冈山后,发现红军不发军饷,他不明白,连土匪武装都发军饷,毛主席是怎么把

优优谈过去 2025-08-28 10:24:48

黄克诚上井冈山后,发现红军不发军饷,他不明白,连土匪武装都发军饷,毛主席是怎么把这支军队从“无饷之师”变成“革命铁军”的?[凝视] 1928年的井冈山,一位年轻团长带着满心疑惑,踏进了毛泽东的住处,他叫黄克诚,此行有个特殊的任务——为全团官兵讨要军饷。 在他以往的认知里,从古至今,当兵吃饷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便是山头武装也得给手下发钱,但红军居然不发军饷,这让他深感困惑。 黄克诚的疑惑其来有自,彼时的井冈山,正面临极其严峻的生存困境。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会师后,兵力虽增至万余人,但井冈山地区人口不足两千,产谷不满万担,根本无法负荷这支大军的给养。 国民党还实施了严密的经济封锁,盐、布、药品等物资极度匮乏,红军甚至连买粮的钱都所剩无几,部队每日伙食仅有三钱盐、四钱油,主食常是南瓜野菜,寒冬中许多人仍穿着两层单衣御寒。 起初,由朱德带上山的部队还延续旧军队传统,士兵有月饷,但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废除军饷制,转而实行“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伙食”的供给制。 这一决定在当时看来确实大胆。黄克诚和许多同志最初都深感疑虑:战士不发饷怎么能行?队伍能带下去吗? 然而,后来的历史证明,这套看似行不通的办法,不仅是可行的,更成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重要基础。毛泽东通过一系列深刻而务实的举措,成功地将这支军队打造成了战无不胜的力量。 首要举措是让士兵明白“为何而战”,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旧军队士兵多为军饷卖命,军饷断绝则军心涣散。红军则通过“打土豪、分田地”,让广大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这些翻身农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和幸福生活,毅然投身革命,他们参军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未来,为了天下受苦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这种为理想和信念而战的动力,远比金钱更加持久和强大。 实行“官兵平等”是另一关键举措。在旧军队中,等级森严,军官高高在上,克扣军饷、打骂士兵的现象屡见不鲜。红军则彻底废除了这些陋习。 “支部建在连上”则是一项根本性的组织创新,1927年9月底,毛泽东在江西永新三湾村领导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在部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将支部建在连上,班、排建立党小组,营、团建立党委,整个部队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 这使得党的思想和理念能够深入到每一个基层单位,士兵有了明确的行动方向和坚定的信仰。党的组织将全体官兵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使他们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 此外,红军还展现了在困境中激发出的惊人生命力与创造力,面对物资极度匮乏,红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战士们白天训练、打仗,晚上种地、养猪、纺布。朱德军长也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粮。 为拓展经济来源,红军采取了筹款的方式,有组织、有纪律地征收地主财产,一部分用于支援军队,另一部分分给穷人,既解决了财政问题,又赢得了群众支持。 红军在没有军饷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散伙,反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许多从国民党军队俘虏过来的士兵,来到红军后,立刻感受到了这里与旧军队的天壤之别,纷纷选择留下。 他们看到了红军的正义和希望,愿意为了这个理想而奋斗,红军正是凭借着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已届高龄的黄克诚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深刻总结了当年的变革意义,他说,那时毛泽东在政治上、军事上创造了一套路线、方针和政策,现在看来很多做法成了常识,但那时大家都没有经验,能搞出这样一套正确的方法确实不容易。 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年代,一支军队能够依靠坚定的信仰、平等的关系和创新的制度凝聚起无比强大的力量,当物质条件无法满足时,精神力量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经验对于我们今天仍有重要启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当我们面临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挑战时,什么样的力量最能激励我们坚持下去?是金钱待遇,还是共同的理想目标?是等级权威,还是平等合作? 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哪个更重要?在你的工作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什么最能支撑你继续前行?欢迎分享你的真实感受和经历。   信源: 毛泽东在水口主持首次连队建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38

评论列表

云烟

云烟

3
2025-08-28 11:30

光头和伟人,段位完全不一样

猜你喜欢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