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雍正突然去世,享年58岁。25岁的乾隆听到圣旨,跪倒在地,放声大哭。

历史梗王 2025-08-28 08:39:21

1735年,雍正突然去世,享年58岁。25岁的乾隆听到圣旨,跪倒在地,放声大哭。没有人能阻止他。没想到,他即位三天后所做的一切,都打在了父亲雍正的脸上。

1735年,大清王朝上演了一幕戏剧性的接班戏码。那年十月,雍正皇帝突然驾崩了,58岁的他突然离世,这事儿在紫禁城里掀起不小波澜。   您猜怎么着?他儿子乾隆当时才25岁,年轻气盛的,一接到圣旨说老爹走了,当场跪倒在地放声痛哭,旁人怎么也拦不住这位继承人的悲伤劲儿。   您知道吗,雍正这人执政13年,留下不少争议记录。他推行严苛政策,比如文字狱搞得风声鹤唳,动不动就株连九族,谁要是写错个字儿说错句话,满门都可能遭殃。   雍正还整顿税务,搞出了“摊丁入亩”,表面上是减轻负担,实际上逼得地方官使劲搜刮,老百姓叫苦不迭。   他信得过的臣子不多,整了整肃整肃再整肃的,搞得官员们人人自危。到了1735年10月8日那天,他撒手人寰了,紫禁城里传开消息,很快圣旨就送到了乾隆手中。   这小子刚25岁,青春正茂,接到老爹走的信儿,泪珠子止不住地往下滚啊,跪在那儿嗷嗷大哭,别人想扶都扶不起来,这不是作秀,是真情流露,   登基才三天,乾隆立马行动,从1735年10月11日开始,他一道诏书一道诏书地下发,把老爹留下的那些“遗产”给改头换面了。   具体怎么打的父亲脸?头一条,他叫停了文字狱的疯狂。老爹雍正最爱抓文字写错的人,像吕留良案,牵连上百人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   乾隆上来就轻判这些案子,放了那些被冤枉的读书人,下令以后办案得讲证据别瞎猜测,这下子等于直戳老爹的痛点。   雍正不是最恨文人结党吗?乾隆却放宽了言论限制,允许官员自由上书,这不摆明着唱反调?第二条,税收上也动了刀子。   雍正搞“摊丁入亩”,初衷是公平但执行偏差大,地方官趁机加税,闹得民怨沸腾。乾隆一上台就调整了这政策,让农民少交点儿,还派亲信去巡视,确保实惠落到实处。   老爹推行的严法被儿子松了松,可不就是当面打脸?第三条,官场上乾隆大变脸。雍正信佛信得入迷,信任的臣子极少,稍有不忠就砍头或革职,搞得人心涣散。   乾隆倒好,赦免了一堆被贬官员,还提升官员待遇鼓舞士气,这些举动历史记载得明明白白。   您看啊,这才三天功夫,乾隆就整出这许多花样,表面上像孝子为父悲号,实际上行动上毫不留情地推翻老父的政策。   乾隆非但不傻反而聪明透顶。您想,老爹雍正13年严打下来,社会矛盾堆得如山,老百姓怨声载道,官员整天提心吊胆搞内耗。   乾隆上台时大清朝正处在转折点,国力渐强但根基不稳,他得快速树个“仁君”形象稳定人心。他不是要反抗父亲,而是延续了祖父康熙的路线。   康熙搞过“宽政”,鼓励休养生息,乾隆这一套继承下来,既缓和了社会矛盾,又为自己未来60年的统治奠基。   历史上这叫权术策略,借推翻父亲来推恩,把老爹的锅甩开自己背功绩。这招儿高啊,打脸了雍正但打得好,因为它让清朝从严酷转入宽松,促进了乾隆朝的繁荣。   您别忘了,后来历史证明这点:乾隆初年政局平稳,国库充实,民间叫好声一片,这不就是正能量表现?   可见帝王交接班时,新旧政策切换不是偶然,是历史规律的体现。这可比单纯哭哭啼啼有用多了,打脸动作看似绝情实则利国,正反映了中国传统智慧中“改弊兴利”的道理。

0 阅读:806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9

用户10xxx89

1
2025-08-28 12:15

文字狱就是他搞的最多最严重,

导火索

导火索

1
2025-08-28 10:57

清朝正是从乾隆走向落败的

历史梗王

历史梗王

奏响梦想的奋进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