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动武力

飞绿说历史 2025-08-27 19:29:07

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动武力,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才能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 8月的南海,战机频繁起降,驱逐舰高速巡航,信息战态势一触即发。就在本月25日,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再次驶入南海,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展开联合军演。 几乎同一时间,日本防卫省公布将采购更多远程导弹,并修改“防卫指针”,首次明确提出可对敌方基地实施先发制人打击。 这一连串动作,不仅让区域局势骤然紧张,也引发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若真被逼入战争,会有多少国家联手对付中国? 这并非杞人忧天。从朝鲜战争到南海博弈,从贸易战到科技围堵,西方对中国的战略压制已非昨日黄花。但今天的中国,远不是1950年代那个军工基础薄弱、外交孤立的“新中国”。 当年,中国只有18个建交国,还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如今,中国与238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经贸往来,参与400多项国际多边条约,构建起112个战略伙伴关系网络。 战争不再只是坦克和炮火的对决,更是全维度国家能力的较量。有人说,中国有航母,有东风导弹,怕什么?但真正的国家安全,从不是靠几件“大杀器”撑起来的。 现代战争是一场系统战争,打得不仅是枪炮,还打经济、打外交、打科技、打民心。靠几艘军舰震慑世界,是冷战思维的残影;真正的威慑,是要让敌人明白,一旦动手,代价之大,无法承受。 先看“区域拒止”能力。中国的东风-21D、东风-26B反舰弹道导弹,被西方媒体称为“航母杀手”,美军自己都承认,“进入第一岛链,将面临致命打击”。 再加上高超音速武器DF-17、096型核潜艇搭载的巨浪-3导弹,中国已具备从陆地、海底、空中多维度打击的能力,这正是所谓“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的体现。 但这只是第一层。中国的第二层防线,是经济的韧性。2025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完整度继续保持全球第一,41个工业大类中实现全覆盖。 28纳米芯片实现国产稳定量产,稀土、石油等关键物资建立战略储备制度。在全球供应链高度耦合的今天,西方若贸然制裁中国,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别忘了中国还在打造第三层战略防御体系:金融与科技双重防护。人民银行主导的CIPS跨境支付系统如今已覆盖100多个国家,配合数字人民币试点,正在为去美元化铺路。 同时,中国黄金储备持续增长,外汇结构持续优化,增强了抵御金融冲击的能力。科技方面,无人机蜂群、量子通信、AI作战系统等新技术,已进入实战化验证阶段。 敌人若敢轻启战端,所面对的将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军队,更是一个全维作战系统。战争不仅是硬实力的较量,更是软实力的博弈。 中国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步构建起独立于西方阵营的国际话语体系。 2025年7月的金砖扩容峰会上,又有4个新成员加入,标志着“去西方中心化”的全球趋势日益显现。美国若想重演冷战时期的“联盟围堵”,不仅不合时宜,更是徒劳无功。 当然,我们也不能陷入“和平麻痹症”。不能以为有航母、有导弹,就万事大吉。一旦真有国家误判形势、铤而走险,中国必须具备“把对手打疼”的能力。 不是简单地展示军力,而是要让挑衅者明白:一旦动手,来自中国的反击将精准、迅猛、代价高昂,非但无法削弱中国,反而会激起更强的民族凝聚力。 这正是战与和的辩证法。真正的和平,不是靠妥协换来的,而是靠实力撑出来的。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只有让敌人害怕,而不是同情,和平才可能长久。 正如国防白皮书中所言:“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但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国家侵犯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说到底,中国不惧战,也不好战。我们的目标不是称霸,而是保家卫国、维护和平。但如果敌人埋头幻想“拖垮中国”或“围堵中国”,那就必须让他们尝到真正的代价。 当年抗美援朝,中国用血与火打出了新中国的立国尊严;今天,如果有人还妄图以武力试探中国底线,那么,等来的绝不会是退缩,而是雷霆万钧的回应。 尊重不是谈出来的,是打出来的。和平从来不是免费的,是靠代价赢来的。中国不希望战争,但绝不会惧怕战争。面对挑衅,唯有打疼敌人,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0 阅读:3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