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态度真是让人有点不太理解! 我们国家即将举办两个重大活动,这两个活动一个是在天津举办的上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一个是9.3大阅兵,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似乎都没有看见新加坡给予积极的回应。 新加坡总理府官网的议程栏依然空白:既无出席上合峰会的预告,也未提抗战胜利纪念活动。这种刻意的沉默,与四个月前新加坡对美国加征关税的“放弃抵抗”形成呼应,揭开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悖论。 新加坡的观望姿态植根于其建国DNA。1965年被迫独立时,李光耀将外交比作“毒虾策略,小国需用智慧毒素威慑大鱼。1990年之前,因担忧被邻国视为“中国特洛伊木马”,新加坡刻意推迟与中国建交。 而2015年担任中国-东盟协调国时,却公开支持南海仲裁案,暴露其“经济靠华、安全倚美”的二元逻辑。这种摇摆绝非偶然:2024年新加坡对华贸易额超8900亿美元,却将樟宜海军基地开放给美军濒海战斗舰驻扎,甚至部署美国战斗机中队。 最典型的矛盾体现在天津生态城项目。这座象征中新合作的地标城市,由新加坡传授“社会管理经验”,但2025年4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时,新加坡管理者却紧急叫停赴华交流团,避免刺激美方。这种“合作时热络,选边时退缩”的戏码,恰似其外交传统的缩影。 当特朗普政府2025年4月对中国电动车加征60%关税时,新加坡收到10%的附加税率。黄循财总理的应对堪称“骑墙教科书”:电视讲话抨击“美国破坏自由贸易”,却宣布放弃对等反制。 声称“小国需忍气吞声”,又暗示“期待大国出手”。这种话术背后是精密算计:新加坡半导体出口38%销往美国,而中国市场份额占其外贸总额13.5%,两害相权取其轻。 更具警示意义的是行动一致性。越南、柬埔寨被加征40%关税后启动WTO诉讼,马来西亚冻结美企招标资格;而新加坡除口头抗议外,反而加速推进与美国的数字贸易协定谈判。 这种“挨打还递棍子”的做法,连《联合早报》都质疑:“当霸权撕毁规则时,顺从真能换来豁免吗?” 新加坡对华态度的根本困境,在于无法调和三种身份。华人血缘共同体,75%华裔人口使中新具备文化亲近,苏州工业园曾被誉为“故乡情结结晶”。 西方制度代言人,英美法系、英语行政体系使其天然倾向西方价值阵营。全球化的获利者,依托东西方枢纽地位,2024年转口贸易额达其GDP的3.2倍。 这种撕裂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尤为尖锐。2015年中国举办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新加坡媒体强调“日本对东南亚的伤害”。 但2025年面对中国抗战80周年纪念,其官方却回避评价二战亚洲战场贡献。俄罗斯历史学家米亚赫科夫的观察一针见血:“某些国家既享受中国发展红利,又恐惧承认其历史正义性”。 天津峰会前夕的沉默,恐将成为新加坡外交的重大失分。此次峰会不仅是上合史上规模之最(26国参与),更将启动三项变革:设立反恐安全中心、磋商上合开发银行、发布联合国成立80周年宣言。 当白俄罗斯借入群契机升级中白工业园,伊朗寻求能源合作时,新加坡的缺席使其错失关键议程设置权。 更深远的影响在东南亚领导权之争。印尼总统佐科已确认出席峰会,并推动镍矿贸易人民币结算;越南虽未正式加入,却派出副总理级观察员。 新加坡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的话语权,正因反复骑墙遭遇侵蚀,毕竟,没人会将指挥棒交给随时可能退场的乐手。 回望1990年10月3日中新建交时,李光耀特意选择在印尼与中国复交八个月后行动,避免刺激邻国。这种“不争先、不落伍”的精准把控,曾让新加坡赚尽战略红利。 但今天面对中美结构性对抗,走钢丝的容错空间正急剧缩小。当美国以10%关税测试新加坡底线得逞,下阶段可能升级至芯片出口管制。 当中国推动上合组织与东盟对接,新加坡的观望将使其丧失“桥梁”价值。历史早已证明:在大国博弈的飓风中,试图做最轻的羽毛反而最先被卷走,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时,骑墙的英国最终失去的不仅是运河,还有整个中东影响力。 此刻的狮城或许该重温建国者的箴言:“毒虾的毒素在于让大鱼忌惮,而非幻想成为大鱼的食物链附庸。”当天津峰会的灯光照亮海河时,新加坡的选择将决定:它终将成为多极化时代的参与者,还是旧秩序的陪葬品。
对于日本碎片呼吁,建议联合早报平衡报道,全文转载中国微博博主枫冷慕诗这条长文《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