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8-26 17:17:14

俄媒: 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 俄罗斯媒体最近放话,说中国要是卷入战争,好多国家会一起上来围堵,别觉得手里有航母和导弹就稳了。这话听着像是在提醒,其实也暴露了外界对中国实力的忌惮。现实中,国际形势复杂,中国军力发展快,但确实面临多方压力。 历史上,中国军队多次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通过战略调整和资源动员,转败为胜。拿抗日时期来说,八路军在太行山区针对日军行动,情报工作做得细致,抓住机会设伏,击毙了日军指挥官阿部规秀。那次战斗,日军装备齐全,但中国部队靠地形和协调,取得了成果。日军损失上千人,中国部队缴获了不少武器。这件事让日军在华北攻势受挫,也给中国抗日力量提振了信心。 类似情况,在后来的三大战役中体现得更明显。国民党军队武器先进,但解放军发动群众支援,上百万民众用小车推着物资上前线,形成了巨大后勤优势。结果,国民党部队被击溃,解放军控制了大片区域。这说明,战争不光看武器,还看整体动员能力。 转到抗美援朝,那时候联合国军有16国参与,以美军为主,飞机坦克一大堆。中国志愿军装备简单,穿着薄衣,吃着冻土豆,在寒冷天气下推进。战斗中,志愿军用步兵战术和阵地战,多次阻击联合国军,最终把战线推回三八线附近。这场仗打出了新中国的地位,让国际上认识到中国不是好惹的。联合国军伤亡几十万,中国也付出代价,但战略上稳住了东北边境。 之后的中印边境冲突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也体现了中国军队的快速反应。1962年对印作战,中国部队在高原地带推进,击退印军,控制了争议区域。1979年对越行动,中国军队短时间内深入越南境内,摧毁了部分设施,然后撤回。这几次行动,都让对手付出代价,中国维护了边境安全。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面对多国联合,靠的不只是武器,而是决心和资源整合。 现在看俄媒的警告,其实中国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国际上,美国拉着盟友在亚太搞小圈子,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这些国家跟着搅局。南海问题上,美国军舰经常来巡航,试图施压。中国回应是通过加强海军建设,福建舰下水,歼-35舰载机测试,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进步。但俄媒说别光靠航母导弹,这点有道理,因为现代战争是体系对抗。导弹再多,也得有情报支持和电子战能力。 中国在这些领域投入大,北斗系统覆盖全球,侦察卫星数量增加,能实时监控周边动态。稀土资源是另一个关键,中国控制全球大部分供应,高科技武器离不开这个。之前调整出口政策,国际市场就波动,这是一种经济杠杆。制造业实力更不用说,中国是世界工厂,和平时造手机汽车,战时能转产军用设备。船厂多,生产线灵活,无人机产能高,物流网络发达,能快速运送物资。这些家底,让潜在对手得掂量代价。 俄罗斯媒体这番话,可能还受俄乌冲突影响。俄罗斯面对北约支持的乌克兰,武器先进但后勤跟不上,损失不小。中国从中学到教训,强调新质战斗力,像电磁弹射航母和 hypersonic导弹,这些技术在测试中。中国国防预算年年涨,2024年超过1.6万亿人民币,重点在现代化装备上。同时,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在非洲和中东派兵,显示和平意愿。 但强大国防是底线,能战才能止战。周边国家有些之前闹腾,现在声音小了,因为明白和中国对抗,经济上吃亏大。菲律宾在南海碰瓷,但贸易依赖中国,闹过头就得收手。日本加强军备,但经济上和中国绑紧,动真格得算账。 国际格局中,美国主导的联盟有几十个国家,军演频繁,像环太军演排除中国。假如台海有事,美国可能拉日本、澳大利亚介入,甚至欧洲国家提供支援。中国导弹能覆盖第一岛链,美军基地在射程内,但多国联合会增加复杂性。中国策略是威慑为主,不先动手,但准备充分。 东风系列导弹精度高,航母编队巡航南海,空军巡逻台海,这些动作让对手犹豫。经济上,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供应链关键,谁想围堵得先看自家产业受不受得了。俄罗斯在乌克兰吃亏,就是因为制裁断了供应链,中国学聪明了,推进国产化,芯片和发动机领域进步明显。 中国领导层强调和平发展,但也清楚实力是基础。从志愿军到今天的军队,中国军力跃升,士兵训练严格,装备更新换代。俄媒警告是好意,但中国有自己的路子。历史证明,面对围堵,中国靠意志和智慧化解。未来,国际事件多变,中国保持警惕,发展科技和经济,就能稳住局面。总之,战争没人想打,但准备好了,对手才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现实。

0 阅读:0
淙淙谈历史故事

淙淙谈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