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媒体反了?女记者电视上揭短:美国,已经被中国打败了! 就在乌克兰战场硝烟未

古往寻踪者 2025-08-25 11:56:54

乌克兰媒体反了?女记者电视上揭短:美国,已经被中国打败了! 就在乌克兰战场硝烟未散、基辅当局仍在焦急等待西方军援之际,一把言辞的尖刀却从意想不到的方向刺来——乌克兰自己的电视台。 日前,一位名叫迪安娜·潘琴科的乌克兰记者在节目中公开抛出惊人观点:美国在与中国的军备竞赛中已然落败。 这番在基辅和华盛顿听来近乎“叛变”的言论,却恰恰撕开了当前国际军事格局嬗变的残酷真相。 潘琴科并非寻常记者,她曾任职于乌克兰多家电视台,但因亲俄立场而饱受争议。她此次的发言,虽然带有其个人色彩,却意外地与全球多个权威分析机构的评估报告形成了某种耐人寻味的呼应。 2025年5月,美国国防部内部一份报告罕见坦承,面对中国新一代高超音速导弹的突防能力,其现有本土防御体系拦截效果极为有限,这份近乎“自揭短板”的评估,将美国在导弹攻防竞赛中的战略脆弱性摆上台面。 当前,中美在西太的军事博弈已高度聚焦于导弹技术与非对称战力构建。 美方正加速推进以“提丰”机动发射系统为代表的中程火力投送计划,意图强化第一岛链内的威慑存在。 然而多项分析表明,中国凭借东风-17、东风-26等型号构建起的打击体系,不仅实现对关键水道和基地的覆盖,更可延伸至更远海域,形成多层级拒止能力。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所拥有的规模-产能双重优势,有数据显示,中国每月可生产超过1000枚中远程精确制导导弹,年产能约为美国的两倍,且军事工业与民用供应链深度融合,展现出可观的战时持续补给能力。 从更广视角看,这场博弈已超越单纯的数量对比或技术竞争,进入以“体系韧性”“生产动员”和“成本可持续”为核心的新阶段。 反观美国,其“黄金穹顶”防御计划虽雄心勃勃,投入高达1750亿美元,却因其惊人的成本挤占了其他关键军事项目的预算,同时暴露了其战略困境。 这笔巨额投入,客观上挤压了美军在亚太等其他关键地区的部署资源。然而,巨资投入未必能迅速弥合技术代差。 美军现有的“宙斯盾”和“爱国者”系统,面对末端冲刺速度可达10马赫、具备低空滑翔变轨能力的高超音速导弹,其拦截成功率据称可能较低。 即便美军能有效拦截部分首波攻击,其持续作战能力还面临另一个严峻考验:军工产能和供应链韧性。 有报告显示,中国每月生产的精确制导弹药数量相当可观,这背后是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军民融合”的供应链体系。 相比之下,美国的国防工业基础面临供应链脆弱、关键技术劳动力短缺、以及制造业外流等挑战。F-35生产线因芯片短缺等问题屡次停工,便是其军工生产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 更深层次看,这场“失败”并非中国主动寻求击败美国,更像是美国自身战略选择的后果。 新加坡学者曾犀利指出,美国反复强调本土安全,实为展示内心不安。 这种不安驱动其采取一系列排内耗外的政策,如2025年8月德克萨斯州提出法案禁止中国等四国公民购买土地,获得高民调支持,这种背离其立国精神的排外情绪,反而可能加速其内部凝聚力的流失和国际影响力的衰减。 中国始终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其军事现代化旨在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台海等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的底线清晰明确,中国军事技术的进步,如096型核潜艇对本土的覆盖能力、歼-20战机的氮化镓组件性能提升,以及东风-100超音速巡航导弹能穿越美军防空“盲点”的设计,都是在复杂安全环境下确保有效威慑的必然选择,中国追求的不是全球霸权,而是在自身发展进程中拥有不被威胁的能力。 潘琴科的声音或许在乌克兰和西方主流舆论中显得刺耳且孤立,但它无疑像一个精准的信号放大器,将国际战略界日益清晰的共识传递到了公共舆论场:全球军事力量对比正在经历深刻重组,单极霸权的时代正渐行渐远。 美国的军事优势依然存在,但其绝对性正在消解;中国的崛起并非意在击倒谁,而是为了掌握自身命运的主动权。

0 阅读:272

猜你喜欢

古往寻踪者

古往寻踪者

寻踪古往,探索历史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