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1岁的女战士莫林被活埋前,敌人竟突然问:“你认识莫林吗?”莫林一听暗自窃喜,有救了?她连忙说:“认识认识,就是那个老太婆嘛!”[月亮] 苏北如皋县境内,伪军连长王德山正为一件事发愁,他手里的悬赏令上写着:“捉拿双枪老太婆莫林,赏银500大洋。”可眼前这个被押来的年轻姑娘,怎么看都不像传说中的神枪手。 姑娘叫姚世瑞,来自如东县的中医世家,父亲开着三间门面的“德济堂”药铺,在当地算得上殷实人家。可她19岁那年硬是放弃了继承家业的机会,拉着14岁的弟弟就投奔了新四军。 初入部队,她被分配到苏中军区卫生队,但姚世瑞不甘心只做救护工作,主动申请学习射击,她天生左右手都灵活,教官发现她竟能左右手同时开火,而且弹无虚发。 很快姚世瑞有了新身份——“双枪老太婆”莫林,她用蓝布巾包头,弯腰驼背扮成老妇,混迹于集市和村庄之间,这个伪装太成功了,连她自己的战友有时都认不出来。 1941年莫林接到任务:摸清宛陵镇日军炮楼的兵力部署,她挎着鸡蛋篮子,在炮楼附近叫卖了整整三天。第四天夜里她摸黑潜入,用篮子底部藏着的短枪,无声解决了两名哨兵,炸毁了弹药库。 她听说附近村子的伪军都戴着钢盔防她的冷枪,第二天村里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同一张纸条:“专打戴铁帽的——双枪老太婆留。”结果整个伪军连队集体摘盔,生怕成了靶子。 1941年12月新四军内部出了叛徒。莫林在执行任务时被包围,身中三枪后被俘,审讯室里,伪军连长王德山端详着眼前的年轻女子,半信半疑地问:“你认识莫林吗?” 姚世瑞心思急转,抓住了对方的疑虑:“认识认识,就是那个老太婆嘛!”她故意压低声音,学着老人的口吻说,“听说是个卖鸡蛋的,头发花白,腰都直不起来,我还买过她的蛋呢。” 王德山更糊涂了,悬赏令上的“双枪老太婆”明明是个老妇人,可这姑娘分明只有二十出头,他甚至用烧红的铁丝戳她的枪伤逼供,但姚世瑞咬牙坚持着“我只是个农村丫头”的说法。 关键时刻营救行动启动了,姚家紧急变卖了祖传的绸缎庄,凑出千块银元做赎金,新四军的“白皮红心”联络员张大爷,平时给伪军烧水做饭,这时发挥了作用。 张大爷趁给王德山送茶的时候,悄悄说:“连长,姚家有的是钱,这丫头又不是什么要犯,不如收了银子放人,您也能分一份不是?” 三天后伪军收了赎金,把姚世瑞放了,王德山至死都不知道,他亲手放走的就是那个让他夜不能寐的“双枪老太婆”。 脱险后的莫林更加谨慎,也更加大胆,她发明了新战术:把手枪藏在菜篮底部,表面铺着青菜,走到敌人面前突然开火,1942年她用这招在林梓镇击毙了一名日军中队长。 1943年日军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莫林带着12名武工队员躲进芦苇荡,利用地形优势,三次截断敌军补给线。日军损失惨重,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写道:“老太婆战术变化莫测,防不胜防。” 抗战八年苏中地区有记录的女战士超过3700人,她们有的像莫林一样冲锋陷阵,有的在后方维修枪械、照料伤员。 莫林算是幸运的,她的幸运来自多个因素:如皋地区的伪军大多是被迫参军,审讯时常常应付了事;姚家有钱,能及时筹到赎金;最重要的是她始终没有暴露“双枪老太婆”的真实身份。 战争结束后莫林脱下军装,用家人当年赎她的银元包布缝成了诗稿的护封,血渍与墨迹交融的痕迹,见证了从战士到学者的转变。 那条普通的蓝布头巾,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承载着一段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它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人:英雄不一定要有英雄的模样,有时候改变历史的就是那些看起来最普通的人。 信源: 《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党史出版社 《新四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
1941年21岁的女战士莫林被活埋前,敌人竟突然问:“你认识莫林吗?”莫林一听暗
天地菜男
2025-08-24 13:43:48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