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卫星、没有雷达,想知道天气变化,靠啥来“预报”呢? 其实他们早有自

青菀杳声闻生 2025-08-22 11:03:39

古人没有卫星、没有雷达,想知道天气变化,靠啥来 “预报” 呢? 其实他们早有自己的办法,还挺实用。 最早的 “天气预报”,得从汉代说起,那会的人特别会看 “云气”,就是观察天上云彩的样子、颜色,来判断会不会下雨、刮不刮风。 这办法听着简单,其实里面有不少门道,还专门有人靠这门手艺吃饭。 汉代有本叫《淮南子》的书,里面就写了不少看云气测天气的法子。 比如看到云彩像鱼鳞一样,排列得整整齐齐,就知道接下来会刮风。 要是云彩颜色发黑,又厚又重,那多半要下雨,得赶紧把外面的东西收进来。 当时还有专门负责看云气的官员,叫 “望气者”。 这些人每天抬头观察天空,把看到的云气样子记下来,再结合经验判断天气。 要是发现有暴雨、大风的迹象,就赶紧报告给朝廷,让老百姓提前做好准备。 有一回,汉代一位望气者看到西北方向的云气又黑又浓,还慢慢往东南移动。 他马上判断会有大雨,赶紧告诉附近村民,村民们提前把粮食搬进屋里,加固了房屋,后来果然下了一场大暴雨。 除了看云气,汉代人还会观察动物的反应。比如看到蚂蚁忙着搬家、燕子飞得特别低,就知道要下雨了。 这些小技巧都是老百姓在生活里慢慢总结出来的,口口相传,成了 “民间天气预报” 的一部分。 到了唐代,“天气预报” 的工具就更先进了,出现了专门测风向的 “相风铜乌”。 这东西一般放在高处,比如皇宫的屋顶、城门楼上,是用铜做的乌鸦形状,肚子里是空的,尾巴还能转动。 只要有风一吹,相风铜乌的尾巴就会跟着风向转,指着风来的方向。 比如尾巴指向东边,就说明刮的是东风;指向西边,就是西风。 官员和老百姓看到铜乌的指向,就能知道当天的风向,方便安排出行或者农活。 相风铜乌做得特别精致,乌鸦的眼睛、羽毛都雕刻得清清楚楚,不光能用来看风向,还成了一种装饰品。 长安城的朱雀门上就放了一个,来往的行人抬头就能看见,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看铜乌判断风向,比以前靠感觉猜准多了。 唐代的渔民和农民尤其喜欢看相风铜乌。 渔民要出海打鱼,得知道风向,要是刮大风就不敢出海;农民晒粮食、播种,也得看风向,顺风的话干活更方便。 有了相风铜乌,大家安排事情心里更有底。 除了相风铜乌,唐代人还会用 “土炭测湿” 的办法判断天气。 找一个天平,一边放土,一边放炭,再把天平挂在屋里。 要是天气要下雨,空气里湿气重,炭就会吸收水分变重,天平就会往炭的一边倾斜;要是天气干燥,炭里的水分蒸发,天平又会恢复平衡。 这办法虽然简单,却很管用,老百姓家里要是没有相风铜乌,就用土炭测湿。 看到天平往炭那边歪,就知道要下雨,赶紧把院子里的柴火、衣服收起来,特别方便。 真正把 “天气预报” 做得更系统的是宋代,这时候出现了 “晴雨录”。 晴雨录就是专门记录天气的本子,每天早上、晚上都要记,写清楚当天是晴天、阴天、下雨还是下雪,有时候还会记温度高低、风力大小。 宋代的官府专门安排人记录晴雨录,这些人叫 “司天监”,每天准时观察天气,把情况详细写在本子上。 比如 “今日清晨晴天,午时转阴,未时下小雨,傍晚雨停”,记录得明明白白,跟现在的气象记录差不多。 晴雨录不光记录当天的天气,还会对比以前的记录。 比如去年这个时候下了多少雨,今年下了多少,要是发现今年雨水比去年少,就知道可能要干旱,提前通知农民准备灌溉;要是雨水太多,就提醒大家防涝,减少损失。 当时的商人也特别看重晴雨录。比如卖粮食的商人,看到晴雨录里说接下来要连续晴天,就知道粮食能顺利晒干,不会发霉。 卖雨伞的商人,要是看到要下雨的记录,就赶紧多进点货,等着下雨时卖个好价钱。 普通老百姓也能接触到晴雨录,有的地方会把晴雨录抄在公告栏上,贴在街边,大家路过就能看到。 比如看到 “未来三日有雨”,就知道这几天要带伞出门;看到 “连续晴天”,就可以计划着去郊外踏青。 宋代还有人把多年的晴雨录整理成书,比如《农桑辑要》里就收录了不少天气记录,还总结出一些规律。 比如 “春分前后下雨,秋天收成好”“夏至要是晴天,夏天会比较热”,这些规律帮了农民不少忙,大家照着安排农活,收成也能好一些。 古人的 “天气预报” 办法一点不比现在的简单,从汉代看云气,到唐代的相风铜乌,再到宋代的晴雨录,每一种都充满了智慧。

0 阅读:0
青菀杳声闻生

青菀杳声闻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