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墩又可称为坐墩,因其被使用时都会包罩着一个丝绣的座套,而被称为绣墩。 绣墩多为圆形,其腹部呈鼓状,上下小,体型轻巧和古时的鼓极为相像,因此亦可称为鼓墩。绣墩在中国古代家具中独树一帜,也是一件专属于女人的坐具,承载着中国千年的历史文化。 绣墩作为女性专属坐具,由当时的社会文化、礼教宗俗、工艺所决定,其造型和交椅、官帽椅表现出来的端庄、严谨、方正等特点不一样,具有了女性特有的柔和、温婉、秀丽的风格。 绣墩起源于战国时期,席地而坐的时代。我们可以从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看到“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 同时,从汉代一些画像砖石上可以发现,那时的女性无论是劳作还是烹饪、小憩时,都跪坐于地面,地面只铺设席、枯叶等物件,可见在战国至隋朝这段时间,绣墩并未普及。 唐朝是一个风气较为开放的时代,较其他朝代而言,唐代是女性社会地位最高的朝代,虽没有完全摆脱宗法对于女性是制约,但对于女性的限制减少,其社会地位提高。 同时,由于佛教传入,其莲台的影响使得女性多使用绣墩,此时它被称为“基台”或“荃蹄”。五代时,从《韩熙载夜宴图》的“清吹”部分和宋代高宗所绘《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中榻边六位仕女所坐的圆形绣墩,可以看出五代、宋时绣墩的使用已经普及。 到了宋朝,女性受到束缚加剧,只能使用绣墩等女性专属的坐具。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写道:“徐敦立言‘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兀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 明朝由于严苛的政治环境使得文人开始将重心从政治仕途转移到了自身,同时,“以银代役”政策的实施使得工人具有一定的自由,促进了经济及手工业的发展,文人工匠开始合作制造家具,使得家具真正达到了外形、装饰与功能性相统一的状态。 因此,绣墩和以前相比,其样式造型各异,比例恰当,追求流动的线条美,并且迅速发展,由于其外形及体型较轻经常被放置于庭院中。 此时绣墩的实用性、美观性、坚固程度也有了相当的提高。但这只是文人们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并未替女性考虑,他们只是将自己的思想灌注于绣墩之中。 清朝的绣墩发展到顶峰,此时的绣墩多以抽象镂空的钱纹为装饰,运用了雕、嵌、绘、漆等各种技艺,使得绣墩成为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古代女性难以抵挡它的魅力。 绣墩除了圆形以外,还有海棠、梅花、瓜棱、椭圆形等,造型除了圆形也衍生出了海棠式、梅花式、六角式和八角式等形式。 女性一向对花表现出非常的喜爱,作为绣墩的直接使用者,女性的审美影响着绣墩的样式。同时,由于古人受儒家的“中和”“平正”思想影响,多喜爱对称的形式,影响到了绣墩中轴对称图案的设计。 墩腰上有着开光和不开光两种工艺手法,开光数量主要为五开光和六开光。 自古以来,木材就是古人做家具最喜爱的材质。由于道、儒所推崇自然、质朴的思想,木材易于加工的性质,社会生产条件的制约,使得明清以前的绣墩几乎都为木制。 但也有瓷制的,瓷墩始源于元,流行于明清。但由于瓷墩体型较大,且不易制作、保存,故遗存品较少且非常珍贵。瓷墩一般为闺秀所使用。瓷墩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宋元,繁荣于明朝,并在清朝到达顶峰。 绣墩起源于战国,发展于唐代,最终在明朝达到顶峰。通过对于绣墩历史发展的状况、材料的选用、造型、装饰图案的研究,发现尽管绣样式精巧、优美,但使用时却并不舒适,它的产生只是为了满足男权社会审美、礼制的需要,体现出“抑人”的思想。
绣墩又可称为坐墩,因其被使用时都会包罩着一个丝绣的座套,而被称为绣墩。 绣墩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8-21 18:03: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