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击沉英国航母,美国将作何反应?它会不会说“美国的航母更大更先进,所以对付英国航母的那一套对我们无效?”说完这些话以后,所有美国航母全都回到港口,在海上行走的数量为零? 2025年夏,一则假设性的军事演习推演报告引爆了西方防务圈: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在模拟冲突中被40枚超音速反舰导弹击沉。 这场推演本是例行的联合战力评估,却被外泄到媒体,引发美英军政高层的连锁反应。最令人侧目的,是美国国防部一名高级官员在闭门会议中所说的一句话。 “福特级航母比英国的大得多,也更先进,对方那一套不适用于我们。”这句话,成为风暴中心。 问题来了:如果真有一天,英国航母在实战中沉没,美国除了嘴硬,还能做什么? 会不会接着把自家所有航母全数召回,只靠B-21和无人机维持海上威慑?一句“我们不同”,真能让霸权免疫现实打击?福特级航母真的“无懈可击”吗?看似技术先进,实则纸上谈兵。 美国福特级航母的确在吨位、弹射系统、防御层级等方面远超英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前者满载排水量接近10万吨,后者仅6.5万吨。 福特级一次可搭载90架舰载机,而英航母目前仅部署24架F-35B。防御系统层面,美舰布设了三重反导网,而英舰仅靠“海毒蛇”拦截单层防护。 但真正考验不是技术参数,而是能否抗住饱和打击。美军自己2025年的一场红海危机推演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40枚超音速导弹同时袭击下,英国航母扛住5枚就“重度瘫痪”,而福特级最多扛住10枚,其余20枚命中舰体足以击沉。这场推演直接打脸了所谓“美国航母不可摧毁”的神话。 技术上“更强”,并不等于“免疫”。五角大楼嘴上喊着信心满满,私底下却悄然加快部署舰载激光武器。 2025年3月,美国海军宣布在“林肯”号航母上测试300千瓦级高能激光炮,目标直指超音速反舰导弹。这一动作,恰恰说明他们并不相信现有拦截系统足够可靠。 美英同盟,在真打实仗面前,还剩几成“特殊”?如果伊丽莎白女王号真在霍尔木兹海峡被击沉,美国会立刻出兵吗?恐怕未必。 北约第五条虽然承诺“对一国攻击等同对全体攻击”,但美国历来对这条款的解释充满弹性。特朗普任内曾公开表示:“如果盟友军费不到位,美国不会白白出手。” 而2025年,英国军费仅占GDP 2.3%,并未达到美国要求的3%“安全支出线”。更微妙的是,美英虽同属五眼联盟,共享情报,但在关键技术上仍画底线。 电磁弹射系统就是典型,美国至今不向英国开放源代码。这种“技术壁垒式盟友”,一旦航母沉没,能指望它为你两肋插刀吗? 现实中,美国更可能采取“低成本干预”模式:派侦察卫星锁定袭击源头,协助英方发动网络攻击,或在舆论战中“甩锅”中国、俄罗斯或伊朗,以避免直接军事介入。 这种“甩锅-遥控-不出兵”的三段式反应,才是美式同盟逻辑的真实表达。历史早有例证:一次沉船事故,三十年不敢认账。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1943年,英国航母“冲击者”号在北大西洋意外爆炸沉没,初步报告称燃油管理失误,实则在联合演习中遭美国一枚误射鱼雷命中。 为了维系同盟,英国选择“闭嘴”,直到1973年才解密真相。今天,若英国航母在亚丁湾沉没,美国极可能第一时间否认导弹威胁,转而质疑英舰员操作失误,甚至暗示“过度依赖美制系统”是根源。 维护军工神话、稳定洛克希德·马丁股价,远比追查真相更紧迫。这不是阴谋,这是华尔街在作战。航母神话一旦破灭,连锁效应远超想象。 如果英国航母真被击沉,最大受益者不会是直接袭击者,而是全球所有潜在反美力量。 胡塞武装已经在2025年初将红海商船无人机袭击次数提高了300%,伊朗则趁势在霍尔木兹海峡试射反舰弹道导弹,炫耀“航母杀手”能力。 更致命的,是盟友信心的快速流失。菲律宾外交部提出重新审查《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质疑美国是否真会为马尼拉出兵。澳大利亚甚至宣布削减F-35采购计划,转向自主研发远程无人攻击机。 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航母沉没”所引发的全球战略信任塌陷。航母是否全数回港?美国不会,但它会“换一种方式躲起来”。 表面上看,美国不会让所有航母都回港。历史上从未出现“零航母在海”的局面。1999年科索沃战争、2025年红海危机期间,美军始终保持至少6艘航母在航,维持全球威慑态势。 但实际部署方式却在静悄悄地改变。卡尔·文森号和杜鲁门号正在中东执行“互为备援”演习计划,一旦一艘遭袭,另一艘将立即展开“非对称报复”行动。 这种“双舰并行”的战术演练,说明美国正在为“航母不再安全”做准备。与此同时,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悄然潜伏在马六甲海峡,战斧导弹随时待命。 迪戈加西亚基地则部署了超过1000架“游荡弹药”无人机,打造“非接触打击”平台。美国并非退缩,而是将“威慑”这件事,从“看得见的航母”,变成“藏得住的报复”。
印媒:中国海军正在建造“最大的”航空母舰 一艘排水量超11万吨的巨型航母悄然
【10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