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彭德怀病重,他的侄女彭梅魁找到浦安修,低声提出一个请求:写封信,求周恩来总理帮忙送伯伯住院。 1972年,彭德怀身体已经撑不住了,他住在北京吴家花园的一个小地方,日子过得挺艰难。之前他当过元帅,指挥过大仗,可现在年纪大了,七十多岁,腹泻拉个不停,还带血脓啥的,吃不下东西,人瘦得不成样子。侄女彭梅魁是家里人里唯一能常来看他的,她每周都从外头赶过来,带点药和吃的,可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北京的医院那时不让进,彭德怀的身份特殊,没人敢轻易接手他的病,彭梅魁试过好几次,都被挡在门外。 浦安修是彭德怀的前妻,两人分居好多年了,但关系没彻底断。彭梅魁辗转找到她,在一个远亲家见面,先是借口借钱,给了七十块,等人走光了才说实话,希望浦安修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帮着安排住院。周恩来那时是总理,对彭德怀的情况其实一直有留意,但彭梅魁不知道这些,她觉得浦安修有这层关系,能搭上线。浦安修听了,没直接答应,而是让她去找自己的姐姐浦熙修,还提了王震的名字和地址。朝阳门北小街十一条,王震家在那儿。这话听着有点绕弯,但彭梅魁也没多想,第二天就行动了。先去了民盟大院,找到浦熙修,递了张纸条,上面写着彭德怀的病情和住址,浦熙修看完就说知道了。接着又去王震家,递了封信,信里没直说彭德怀,只提1945年在湘潭盐埠见过面,落款梅魁。王震的秘书收了信,说会想办法。 这奔走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底层人在特殊年代求生的无奈努力,周恩来那边其实早就知道彭德怀病重,他直接安排了,半个月后消息来了,批准住院。 1973年春天,彭德怀终于进了解放军总医院,也就是301医院。检查下来,直肠癌晚期,必须手术。可彭德怀这人倔,签手术同意书时死活不肯,他觉得自己日子不多了,不想浪费国家资源。医生劝不动,又叫彭梅魁来,她试着问伯伯是不是有啥心愿没了,彭德怀想了想,终于松口,说手术吧。手术做了,挺顺利,术后他精神头好点,还看书。但癌细胞扩散得厉害,1974年11月29日,他就走了,76岁。四年后,1978年,中央给他平反,开了追悼会。可彭家侄子们写信反对浦安修以夫人身份参加,他们耿耿于怀1972年那事儿,觉得浦安修推脱了。说到底,这反映了家庭里的那些纠葛,浦安修那时身份敏感,直接出面可能帮不上忙,还添乱,她指路去找别人,也许是她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可亲人看来,这就是疏远。 彭德怀去世后,影响挺大。1978年平反,是中央纠正错误的一部分,他的功绩被重新肯定。彭家反对浦安修参加追悼会,这事儿虽小,但透着人情冷暖。她一生低调,没解释当年选择,或许觉得没必要。整个故事,说白了就是普通人和大人物交织的命运,接地气的地方在于,大家都在尽力活下去,求人办事,亲情维系。彭梅魁的奔走,最真实,她不是英雄,就一侄女,但她的坚持,让伯伯看到了希望。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