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谈妥了 当地时间8月18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新德里与印度外长苏杰生举行会谈,这是三年多来中国外长首次访印,也是继去年两国领导人喀山会晤后双边关系回暖的关键一步。 这次会谈不仅聚焦中印边界争议和经贸合作等核心议题,更折射出国际格局变动下两国战略选择的深层逻辑。 此访正值中印关系历经波折后的关键转折期。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两国边境对峙持续发酵,贸易额一度缩水至不足千亿美元,直航中断、签证限制等措施让民间交流陷入停滞。 但去年10月中印两国元首在喀山会晤,为关系解冻定下基调——双方同意“互为发展机遇而非威胁”,并启动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3次会晤,达成包括脱离接触、建立对话机制等6点共识。 王毅此行既是对喀山共识的具体落实,也为莫迪月底访华出席上合峰会铺路。印度媒体直言,这是“为莫迪访华成果奠定基础的关键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会谈恰逢美印关系因关税争端急转直下:特朗普政府以印度采购俄油为由,对印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总税率升至50%,创美国对贸易伙伴最高纪录。 这种外部压力客观上推动印度寻求与中国合作。 会谈中,边界问题仍是绕不开的核心。双方同意在去年第23次特代会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减少边境驻军、恢复巡逻点管控等措施。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称,若能达成驻军缩减协议,将是“恢复互信的重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特别提到“维护边境地区可持续的和平安宁”,这与印度近期在拉达克地区增兵的动作形成微妙张力。 经贸合作成为另一焦点。两国正磋商重启因冲突中断五年的边境贸易,拟通过乃堆拉山口等三个指定口岸恢复传统商品交易。 尽管边境贸易额仅占双边贸易总量的1%,但象征意义重大——印度北部山区民众依赖中国的日用品和建材,而中国西藏边民需要印度的香料和药材。 此外,双方同意加快恢复直航,计划9月起开通北京-德里、上海-孟买等航线,这将结束中国公民赴印需经第三国转机的尴尬局面。 在国际事务上,中印展现出难得的默契。面对美国单边主义压力,王毅强调两国应“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苏杰生则回应愿在金砖、上合等机制中加强协调。 这种立场在美印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尤为重要——印度正寻求通过深化与中俄合作,对冲美国关税制裁的影响。 此次会谈的背后,是中印对国际格局变迁的主动应对。一方面,美国“印太战略”试图拉拢印度制衡中国,但特朗普政府反复无常的贸易政策暴露其战略局限性。 印度《论坛报》尖锐指出,美国“将印度视为可交易的棋子”,迫使新德里重新评估外交选项。 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和全球经济衰退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不安全感,中印作为“全球南方”代表,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议题上的合作需求上升。 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在美中之间的摇摆策略正发生微妙调整。 尽管莫迪政府仍强调“战略自主”,但面对美国50%的关税大棒,其对华政策明显趋于务实:不仅恢复中国公民旅游签证,还考虑放宽对华投资审查。 这种转变在王毅与苏杰生的会谈中得到印证——双方同意“以建交75周年为契机,扩大人文交流和产业链合作”。 尽管会谈释放积极信号,结构性矛盾仍制约关系发展。边界问题上,双方对实控线认知差异达数万平方公里,印度近期在藏南地区修路等动作持续刺激中方神经。 经贸领域,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600亿美元,其国内保护主义势力强烈反对开放制药、电子等敏感领域。 更关键的是,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部分政客将对华缓和视为“示弱”,可能干扰政策执行。 国际层面,美国不会坐视中印走近。特朗普在王毅访印次日宣布推迟美印贸易谈判,被解读为“精准施压”。 而印度在俄乌冲突中“两边通吃”的策略,也可能引发中俄不满——苏杰生结束与王毅会谈后,即赶赴莫斯科与拉夫罗夫会晤,试图平衡与两大邻国的关系。 此次会谈虽未达成突破性协议,但为后续谈判确立了框架:双方同意建立边境事务磋商机制,定期举行外交和军事对话; 在金砖扩容、上合组织扩员等议题上协调立场;推动“早期收获”项目,如重启朝圣路线、简化商务签证流程。 这些举措若能落实,将为莫迪访华营造良好氛围。 对中国而言,稳定中印关系有助于减少战略压力,集中精力应对台海等核心议题。 而印度则需在“战略自主”与务实合作间找到平衡点——既要借助中国市场缓解经济压力,又要避免过度依赖引发美国报复。 这场持续数小时的会谈,不仅是中印关系的“温度计”,更是观察新兴大国如何在霸权压力下寻求生存空间的窗口。 当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印选择以对话而非对抗回应,这种选择本身,或许比会谈成果更具历史意义。
中国和印度谈妥了 当地时间8月18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新德里与印度外长苏杰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08-20 09:33:45
0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