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李奇微为了切断志愿军后路,派出了精锐187空降团,在志愿军后方空降了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8-20 09:01:44

1951年,李奇微为了切断志愿军后路,派出了精锐187空降团,在志愿军后方空降了两个连的特种兵,可不料,却遇上唐满洋率领的饿了三天的一个排。

1951年春天,朝鲜战争已经进入一个特别胶着的阶段,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拉锯了好一阵子。李奇微这个人呢,当时刚接手麦克阿瑟的位置,美军那边士气有点低落,他得想办法稳住局面,顺便找机会反扑。志愿军前几次战役打得猛,推进很快,但补给线拉得长,运输又难,粮食弹药跟不上,这成了个大问题。李奇微看准了这点,觉得正面硬拼不划算,得从后面下手,断人家的后路,让前线部队自己乱阵脚。

他手里有张王牌,就是187空降团,这支部队是从二战打过来的老手,伞兵经验足,装备也顶尖,有自动武器、无线电啥的。计划挺简单,派两个连的特种兵空降到志愿军后方,专门去炸路、堵桥、搅乱指挥部,配合前线部队一夹击,就能把志愿军逼退。那个时候,美军飞机多,空中优势大,伞兵跳下来就能快速行动。本来以为这招能出奇制胜,谁知道落地没多久,就碰上了志愿军的一小股部队。

这个小部队其实是志愿军第63军189师566团的一个单位,唐满洋带队。他们已经三天没正经吃东西了,饿得人晃悠,但任务就是守后方,巡逻警戒。第五次战役打到这个份上,志愿军整体在转移调整,李奇微的空降正好卡在要道上。要是让他们得逞,整个补给线就断了,前线几万人得饿肚子打仗。唐满洋他们人数少,就三十来号人,武器也简单,步枪加几颗手榴弹,没重机枪啥的,但地形熟,山地里转得灵活。

战斗一打响,美军伞兵刚落地收拾装备,志愿军就从高处开火了。伞兵们赶紧反击,火力猛,冲了好几次想突破,但每次都卡在山坡上。志愿军这边靠地势,射击后就换位置,不让对方集中打。美军有优势,但补给有限,时间一长,弹药耗得快,伤员也多起来。唐满洋带人死守,拦住他们推进的路。整个过程拉锯了半天多,美军原计划速战速决,结果陷进去了。

这场事发生在第五次战役后期,具体是1951年5月20日左右。志愿军前期进攻猛,推进到汉江以南,但后勤跟不上,美军抓住机会反扑。李奇微的空降行动是更大计划的一部分,叫“磁性战术”,就是步步紧逼,不给志愿军喘息。187团的伞兵跳到小理山附近,本想直奔交通要道,破坏志愿军的运输。但唐满洋的队伍正好在那执行任务,他们刚从前线撤下来,休息没多久,又得上去堵枪眼。饿了三天不是开玩笑,很多人体力不行,但命令下来,就得顶上。

美军落地后,分组推进,一开始还挺顺利,带了轻炮和车辆。但志愿军侦察兵先发现动静,唐满洋判断出敌人的意图,没等上级指示,就带人抢占高地。开打后,美军几次组织冲锋,士兵端枪爬坡,但地形不利,滑倒的都有。志愿军火力虽弱,但准,点射加手榴弹,拦住了好几波。美军无线电联络想叫支援,可信号在山里不稳,增援来不了。时间拖到下午,美军开始急,任务完不成,还得担心自己被围。

志愿军那边也苦撑,饥饿加上疲劳,很多人坚持着射击。唐满洋作为带队的,经验老道,从解放战争打过来,知道怎么利用地形。他指挥大家分散,不硬拼,射击后转移,避免被美军火力压制。美军有游骑兵背景,训练好,但不熟地形,行动慢了半拍。一次次尝试突破,都被志愿军顶回去。伤亡出来了,美军拖着伤员,士气有点降。志愿军损失也有,但没退缩,继续守住通道入口。

这个阻击不光是人数对比悬殊,更在于意志。李奇微计划周全,但忽略了志愿军基层部队的韧性。187团是美军精锐,曾在二战诺曼底跳伞,朝鲜战场也打过硬仗,但这次空降后,没料到遇上这么一股小部队。唐满洋他们不是主力,只是后方巡逻,但关键时刻顶住了。战斗从白天打到晚上,美军终于意识到没法推进,补给耗光,通讯断,任务失败。撤退时还迷路,损失更大。

美军这个行动没成功,志愿军后路没断,前线补给勉强跟上,战线稳住了。第五次战役整体看,志愿军歼敌多,但也付出代价。李奇微的空降暴露了美军在山地战的短板,以后他们调整战术,更注重地面推进。志愿军通过这类小战斗,积累经验,基层指挥如唐满洋,成了典型。整个战役结束,双方在铁原一带形成对峙,谈判也慢慢提上日程。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小牧童那小罡吖

小牧童那小罡吖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