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馆长”终于见到“大人物”了! “馆长”坦言,超级紧张。 先看张宗真的身份

古今知夏 2025-08-19 14:17:01

网红“馆长”终于见到“大人物”了! “馆长”坦言,超级紧张。 先看张宗真的身份。他不是普通商人,而是澳门发展的深度参与者。他的话里,有个细节被反复提及 — 回归后的澳门,靠的从来不是运气。 1999 年澳门回归时,家底薄得惊人。博彩业占 GDP 八成以上,财政收入全看赌场流水。当时国际舆论唱衰的不少,说这地方离了殖民统治,迟早要垮。 但二十多年过去,澳门人均 GDP 冲到全球第四。财政储备从不足百亿涨到数千亿。这翻身仗怎么打的?张宗真在讲话里点出了核心 ——“国家托底”。 这四个字分量太重。中央没让澳门自生自灭,而是给政策、给平台、给市场。开放内地游客赴澳,直接激活了服务业;横琴合作区落地,让澳门企业能共享大湾区产业链;“一带一路” 里,明确澳门为葡语国家合作枢纽。这些不是天上掉的,是国家战略的精准投喂。 再看国际上的反例。同样是弹丸之地,有的被大国当棋子,比如新加坡,夹在中美之间左右为难;有的靠卖资源度日,比如瑙鲁,经济命脉捏在别人手里。澳门凭什么能站稳脚跟?因为背后有 14 亿人的大市场托着,有中国的国际地位撑着。 张宗真提到澳门的法治建设时,现场掌声最响。回归前,澳门司法系统被殖民势力渗透,判决不公是常事。现在呢?基本法框架下,司法独立有保障,跨境法律合作不断深化。去年,澳门处理的中葡商事纠纷突破千起,胜诉率比国际仲裁还高。 这背后是 “制度兼容”。资本主义的市场规则,和社会主义的治理优势,在澳门找到了平衡点。比如博彩业监管,既保留了行业活力,又通过立法堵住洗钱漏洞,这在全球都是少见的。 对比香港的动荡,澳门的稳定更显珍贵。同样是 “一国两制”,为什么澳门能行稳致远?因为它没走极端,既不搞 “去中国化”,也不放弃自身特色。这种兼容的智慧,值得深思。 谈到经济多元化,张宗真用了一组数据:澳门会展业收入十年涨了 20 倍,中医药产业年产值突破 50 亿,特色金融存款余额超万亿。这些新增长点,都是跳出博彩业的成果。 怎么做到的?靠的是 “内外联动”。内地的科研资源,澳门的国际网络,形成了互补。比如澳门大学的中医药实验室,用内地的临床数据,加澳门的国际认证渠道,让中药成功打入欧盟市场。这种联动,不是简单的合作,是制度优势的叠加。 看看现在的全球经济格局,逆全球化抬头,区域保护主义加剧。美国搞 “印太经济框架”,想把中国排除在外;欧洲搞碳关税,变相设置贸易壁垒。在这种大环境下,澳门的 “内外联动” 就是破局的钥匙 —— 用中国市场吸引全球资源,用国际网络反哺国家发展。 张宗真特别强调澳门的青年教育。回归前,澳门高校寥寥无几,大学生占比不足 5%。现在呢?澳门大学跻身世界百强,本地青年就业率超 95%,不少人还到内地创业。 这背后是 “认同凝聚”。通过国民教育,澳门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去年,报名参加大湾区青年创业计划的澳门青年,比上年涨了 80%。他们知道,自己的前途不在小小的澳门,而在广阔的祖国大地。 反观台湾,民进党搞 “去中国化” 教育,让年轻人对大陆充满误解。结果呢?台湾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想到大陆发展却处处受限。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最后,张宗真谈到澳门的国际角色时,语气格外坚定。现在,中国与葡语国家的贸易额,每三块钱里就有一块经过澳门。安哥拉的石油、巴西的铁矿、葡萄牙的红酒,通过澳门进入中国;中国的家电、基建、数字技术,借澳门走向葡语世界。 这就是 “支点效应”。澳门面积不足 33 平方公里,却撬动了万亿级的贸易市场。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这根杠杆的作用更关键 — 用非对抗的方式,扩大中国的朋友圈,打破西方的围堵。 网红 “馆长” 听完张宗真的话,在镜头前说自己眼眶发热。其实不光是他,每个关注国家发展的人都会有共鸣。澳门的成功,不是偶然,是 “国家托底”“制度兼容”“内外联动”“认同凝聚”“支点效应” 这些智慧的集中体现。 这或许就是张宗真讲话最打动人的地方 — 不说空话,只讲实干;不喊口号,只摆事实。

0 阅读:378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